群文阅读

赏西湖之美,悟写景之技《采桑子》《钱塘湖春行》整合初探

2019-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雪域飞燕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分析老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教的原因:

主题相同。

都是写西湖的

都是写春天的西湖的

都写出了西湖的美

都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

都能看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2.你能初步发现它们的不同吗?

一个是杭州西湖,一个是颍州西湖。

一首是诗,一首是词。

作者一个是唐代,一个是宋代。

二、读懂题目,感知内容。

1.采桑子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迤,堤,随;移,漪,飞。)

2.钱塘湖春行

时间,地点,事件都在标题中点明,特别清楚明朗。

三、结合诗句,体会美景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想想诗词中的画面)

读中赏:两篇作品分别是通过写哪些景物描绘西湖美景的?

白诗:水,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堤。

【多种事物绘美景,移步换景美徜徉。】

欧词:绿水,芳草,长堤,轻舟,沙禽。

【开篇直言西湖美,动静结合醉其间】

2.那作者又是怎样把西湖的美呈现在大家眼前的?(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结合美句研写法)

温馨提示:

a视觉——

听觉——

b远景——

近景——

c动景——

静景——

小结:《采桑子》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钱塘湖春行》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四、结合资料,了解诗人

《采桑子》写作背景: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从这段话中,你能感到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心怀天下,关心百姓。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示资料:“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你能从这首诗中印证这样的评价吗?

五、拓展阅读,链接课外

出示其它写西湖的诗词,比较、积累并背诵。

《晓出净慈寺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