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754)
【原书卷五·七】
吴门名医薛雪,自号一瓢,性孤傲。公卿延之不肯往;而予有疾,则不招自至。乙亥春,余在苏州,庖人王小余病疫不起,将掩棺,而君来,天已晚,烧烛照之,笑曰:“死矣!然吾好与疫鬼战,恐得胜亦未可知。”出药一丸,捣石菖蒲汁调和,命舆夫有力者,用铁箸锲其齿灌之。小余目闭气绝,喉汩汩然似咽似吐。薛嘱曰:“好遣人视之,鸡鸣时当有声。”已而果然。再服二剂而病起。乙酉冬,余又往苏州,有厨人张庆者,得狂易之病,认日光为雪,啖少许,肠痛欲裂,诸医不效。薛至,袖手向张脸上下视曰:“此冷痧也,一刮而愈,不必诊脉。”如其言,身现黑瘢如掌大,亦即霍然。余奇赏之。先生曰:“我之医,即君之诗,纯以神行。所谓‘人居屋中,我来天外’是也。”然先生诗亦正不凡,如《夜别汪山樵》云:“客中怜客去,烧烛送归桡。把手各无语,寒江正落潮。异乡难跋涉,旧业有渔樵。切莫依人惯,家贫子尚娇。”《嘲陶令》云:“又向门前栽五柳,风来依旧折腰枝。”咏《汉高》云:“恰笑手提三尺剑,斩蛇容易割鸡难。”《偶成》云:“窗添墨谱摇新竹,几印连环按覆盂。”
薛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与叶桂(叶天士)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乾隆初年,两征博学鸿词科,均不就。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虽非专一业医者,但于湿热诊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病篇》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乙亥,指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庖人,音páo rén ,原为官名;职掌供膳。《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后用以称呼厨师。
石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具芳香气味,常作药用。多生在山涧水石空隙中或山沟流水砾石间。石菖蒲能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理气,活血,散风,去湿。用于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舆夫,音yú fū,指车夫或轿夫。《新五代史·杂传四·朱瑾》:“(朱瑾)少倜傥,有大志,兖州节度使齐克让爱其为人,以女妻之。瑾行亲迎,乃选壮士为舆夫,伏兵器舆中。”清·恽敬《纪言》:“往岁,贝子舆夫与守备争,殴之,伤额,乡人杖舆人四十。”
铁箸,铁制的筷子。按:铁筷子亦是武术器械,又称点穴针,由筷子演变而成。形状与筷子相似,长约33厘米,为铁制。因该器械携带方便,易于藏匿,因此作为一种防身暗器,主要用于近身点穴、偷袭等。
锲,音qiè。该字的主要意思是用刀子刻,如:锲金镂玉。锲而不舍。也作截断或者割字义。此处,或许是刊刻错误了。将“楔”误作“锲”。楔,音xiē,本义为楔子,上粗下锐的小木橛。引申义,把楔形物插入或捶打到物体里面。《仪礼·士丧礼》:“楔齿用角柶。”意思是古时人初死,用角柶(角柶,音jiǎo sì,古礼器:角制,状如匙)撑其齿使不闭合,以便于饭含(古丧仪之一,把珠,玉,谷物或钱放入死者口中);墙上楔个钉子。
已而,音yǐ ér,释义:1、不久;后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2、罢了;算了。《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3、时而。宋·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旁观皆为之嘻笑,已而叹骇,已而怒骂。
乙酉,指乾隆三十年,1765年。
厨人,即厨师,又称:厨户,厨司,厨子,厨下儿。
狂易,音kuáng yì,意思是精神失常。《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由素有狂易病。”颜师古注:“狂易者,狂而变易常性也。”《新唐书·裴遵庆传》:“尝有族子病狂易,告以谋反,帝识其谬,置不问。”
冷痧,病证名。因伤于寒邪所致的痧证。《痧证度针》卷上:“阴痧,俗称冷痧。人当夏月乘凉于深堂广厦之中,消暑于冰雪瓜桃之类,遂致遏郁清阳,阴寒内冱,伤脾败胃,凝结成痧者有之;又或寒凉败脾,食痰内滞;或夜凉失被,触犯外邪;又如暑天行路,骤饮冰浆,酷日操劳,多啖生冷”均易发病。证见呕泻、腹痛,面白唇青,汗出肢冷,甚则畜血唾血,寒偪热溢,阴极似阳,或为盘肠、吊脚等痧症。治当温通脾胃,并用刮痧、放痧之法。
汪山樵,即汪俊,字吁三,江南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善写诗文,因代表作有《山樵诗》,故人称汪山樵。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汪俊在江南向皇帝献诗,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诏命“入书局纂修”,后经吏部商议选为地方官。汪俊不喜官场陋习,不久辞官回乡,生活十分潦倒,“久之几无立锥地”,唯以赋诗消遣,苦中求乐。汪俊对于自己的诗作并不爱惜,“随手散去”,逝后仅留下九篇诗作草稿,大多都是“温柔乡语”,现存五章,诗歌风格接近唐朝元和、长庆年间的诗人。
陶令,即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汉高,即汉高祖刘邦。
斩蛇,音zhǎn shé,典故,相传汉高祖刘邦起事前,曾夜行泽中,遇大蛇当道,拔剑斩之。典出《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后以斩蛇指有帝王之运的征兆。唐·薛逢《重送徐州李从事商隐》诗:“斩蛇泽畔人烟晓,戏马台前树影疏。”
割鸡,音gē jī,典故名。1、杀鸡。《礼记·杂记下》:“门、夹室皆用鸡。先门而后夹室。其衈(音èr,杀牲取血涂器物)皆于屋下。割鸡,门当门,夹室中室。”2、常以比喻处理小事。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二》:“贤本西方斗筲之子,虽有割鸡之効,然齿以老矣。”3、指县令之职。子游为武城宰,提倡礼乐,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因以“割鸡”指县令之职。唐·吴筠《酬叶县刘明府避地庐山言怀诒郑录事昆季苟尊师兼见赠之》诗:“从此罢飞凫,投簪辞割鸡。”宋·叶适《赵知县挽词》:“空闻割鸡笑,不见化凫留。”
几,音jī,指小桌子:茶几。窗明几净。
覆盂,音fù yú,亦作“覆杅”。倒置的盂。喻稳固、安定。《汉书·东方朔传》卷六十五:“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唐·颜师古注:“言不可倾摇。”唐·张说《开元正历握乾符颂》:“四海有覆盂之安。”
几印连环按覆盂。这句诗的意思是,几案的桌面上布满了圆形的光斑,如同覆盂按下的连环印迹。此句与上句“窗添墨谱摇新竹”对仗巧妙,相映成趣。这里的“覆盂”是从实物意义而言的,是对景物的描写,与稳固、安定无关。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