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字传奇史话芳草集谈天说地

叶平:埃及象形文字传奇27丨埃及帝国战争记忆

2023-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叶老师yp

第三篇  埃及象形文字传奇

27. 埃及帝国战争记忆

B.C.1570年,阿赫摩斯法老成功驱逐了外族侵略者喜克索斯人,重新统一了上下埃及;在其后的岁月,图特摩斯三世法老多次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使埃及成为横跨亚非大陆的军事帝国,古埃及进入了历史鼎盛期,史称新王国(第18-20王朝, B.C.1570-B.C.1069年),又称为帝国时代。

帝国时代的古埃及依靠战争开疆扩土,象形文字就是帝国的战争记忆。埃及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文档,莫过于拉美西斯二世 (Ramesses II)和他的儿子梅尼普塔(Merneptah)在位时期的若干军事文献。

拉美西斯二世,第19王朝第3王,与第18王朝的图特摩斯三世一起,被认为是新王国最伟大、最著名和最有权势的法老,也常常被人称作拉美西斯大帝。世界历史上皇帝有万万千千,但真正能称大帝的却是寥寥无几。在我们写作的世界文字史里,仅有古希腊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波斯阿契美尼德王国居鲁士大帝、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等不多的几位堪称大帝。

被荷鲁斯拥抱的儿时拉美西斯二世,开罗埃及博物馆

拉美西斯二世是从他的父亲塞提一世手中接掌的王位。大家一定还记得,班克斯正是在塞提一世神庙发现的有76位法老名讳的“阿拜多斯王表”;而商博良正是从拉美西斯王名圈里突破了释读象形文字的难题。

早年的拉美西斯大帝热衷于建造城市、寺庙和纪念碑。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了一座新首都皮·拉美斯城(Pi-Ramesses);在阿拜多斯、底比斯、努比亚等地大量兴建神庙、葬祭庙、岩窟庙,包括建于底比斯墓地的拉美西斯神庙。在卡纳克神庙,他最终完成了多柱大厅的建筑;在卢克索神庙,他建成了大柱廊、中庭和塔门,并立了两座方尖碑。最令人惊奇的杰出建筑物是在阿布辛拜建造的拉美西斯二世岩窟庙。他在底比斯给自己准备的葬祭是法老葬祭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他为王后尼斐尔泰丽也建造了一座最壮丽的陵寝。当然,对于一个好大喜功的法老来说,拉美西斯二世最钟爱的还是在这些建筑里建造以他的脸面雕刻的巨大雕像……

阿布辛贝、卡纳克、卢克索和拉美西斯神庙的拉美西斯大帝,作者摄于埃及

有莎草纸文献这样描述拉美西斯二世的新首都:“法老为自己营造了栖身之地,名曰不败帝国。它地处叙利亚与埃及之间,食物丰裕,粮谷满仓。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又在疆域下落下。众人皆离开故土在此定居。”皮·拉美斯城的缔造者更热衷的事业是开辟疆土,发动战争,新首都就是作为用来进攻叙利亚的兵力集结地和武器制造地。他在前辈的军事远征基础上,为恢复和扩大埃及帝国领土,发动了无数次远征地处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和叙利亚的赫梯王国,以及镇压上埃及努比亚人叛乱的战争。赫梯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军事实力强劲。但在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期间,埃及军队的总数达到 10万人,超过了军事强国赫梯,无愧于“万王之王”的军力。

在他统治的第8年(B.C.1269年),作为征服叙利亚战役的一部分,拉美西斯大帝成功地率军推进到达普尔城,一个戒备森严的赫梯人定居点,城市的内墙和外墙均建在岩石山丘上。法老率领他的6个儿子,动用了骑兵和战车向前推进,并在弓箭手支持下攀爬云梯攻占了该城。下面的神庙壁画和文字形象地记录了这场“达普尔之围”战役(Siege of Dapur)。

底比斯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壁画上的达普尔之围

更早些的时候发生的拉美西斯大帝与赫梯人开打的卡迭石战役(Battle of Kadesh),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车战,双方共有5,000至6,000 辆战车参与。这也是古代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大会战。

那是B.C.1274年,拉美西斯大帝率领3500辆战车和近4万名战士,与赫梯国王穆瓦塔尔三世争夺军事要塞卡迭石。战斗打响后,拉美西斯被埃及军队抓获的两名赫梯间谍误导,孤军深入。赫梯主力立即秘密转移至奥伦特河东岸,构成包围圈,将埃军团团围住。陷入重围的拉美西斯在侍卫掩护下,奋力血战突围。直到另一支埃及部队赶到,才把他从危局中解救出来。激烈战斗到夜晚,赫梯军队退守卡迭石要塞,双方势均力敌,胜负未分。

卡迭石战斗中突围的拉美西斯二世,阿贝辛贝神庙

此后的16年里,虽然埃赫双方战争延绵不断,但规模都比较小。拉美西斯二世吸取首战卡迭石轻敌冒进的教训,改取稳进战略;赫梯军队则固守城堡,力避会战,双方始终处于胶着状态。这场持久战究竟是如何收场的呢?最终揭开谜底的时间居然是在三千余年后的1906年,地点却在千里之外的古赫梯首都哈图萨(今土耳其的博阿兹卡莱)。

1906-1908 年,德国考古学家雨果·温克勒( Hugo Winckler)教授率领土耳其-德国联合考古团队,深入土耳其境内的博阿兹卡莱的赫梯遗址,发现了古老的皇家档案馆,找到10,000 块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泥板。泥板记录了赫梯人的许多外交活动。

德国考古学家雨果·温克勒

温克勒教授在柏林大学专攻亚述学,撰写过大量有关楔形文字的著作。可是,在他从发掘的楔形文字泥板中碰巧看到其中一块上写有特别的文字后,他激动地写道:“当我一眼看到这块保存完好的泥板,我一生的所有成就顿时化为乌有。我可能会开玩笑地称之为‘仙女的礼物’。因为这是一件涉及古代埃及的文物——这段缺损甚多的楔形文字显然是著名的卡迭石条约的赫梯版本,是埃赫双方约定终止卡迭石战役的和平条约……”

拉美西斯二世和继承兄长王位的赫梯国王哈图西利斯三世(Hattusilis III)签署的这份和平条约,被称为古代近东两个大国之间最重要的官方“国际”和平条约之一,也是唯一一份双方版本都保存下来的古代条约。它的结构几乎完全相同,使得两者可以直接进行比较。条约文本的翻译表明,这块泥板上的文字最初是从双方互相赠送的银片复制而来。哈图西利斯三世先把写在银板上的条约草案寄送埃及,拉美西斯二世以此为基础拟定了自己的草案,同样写在银板上再寄返赫梯。

正式签署的条约,以楔形文字书写的赫梯版本,有两块泥板目前陈列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而第三块则陈列在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中,由温克勒教授给予翻译。以象形文字书写的埃及版本,分别刻于底比斯的拉美西斯神庙和卡纳克神庙,由埃及学之父商博良给予翻译。该条约放大的复制品悬挂在联合国总部,成为历史学家所知最早的国际和平条约。

卡迭尔条约的楔形文字版本,柏林新博物馆 卡迭尔条约的象形文字版本,卡纳克神庙

该条约郑重宣告,埃赫双方将永远保持和平,并约束双方的子孙互不侵略,互遣政治难民和罪犯,互助镇压叛乱。如果受到其他外来者的威胁,双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条约的结尾是以埃及和赫梯一千个神的名义宣誓:如果条约遭到违反,背誓者将受到众神的诅咒,将摧毁他的房屋、土地和仆人。相反,如果他们遵守誓言,将得到神灵的奖赏,让他们健康长寿。

卡迭石条约在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的第21年(B.C.1258)获得批准,并一直有效,直到八十年后赫梯帝国崩溃。

卡迭石之战的原始浮雕,拉美西斯神庙

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史上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位法老,一直活到96岁。据说他一生共有96名儿子和60名女儿,而且他本人往往比他的多数子女的寿命还要长。

B.C.1213年, 拉美西斯二世的第13个儿子梅尼普塔继承王位,成了第19王朝第4王。有趣的是,梅尼普塔继位时已经70岁,他能够上位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哥哥都已经去世。他55岁才正式成为太子,在其父生命的最后12年一直担任摄政王,直到父亲去世才得以登基,业已垂垂老矣。

梅尼普塔雪花石膏小雕像,卢浮宫馆藏

梅尼普塔将埃及行政中心从他父亲的首都皮•拉美斯城迁回孟菲斯,并重新打造了一座王宫。登基之后,他也不得不进行数次军事行动。在他统治的第5年,利比亚人在来自爱琴海的海上民族帮助下,从西方威胁进攻埃及。根据现在的考古学发现,当时所谓海上民族很可能是后来腓尼基人的祖先。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边缘的佩雷尔市 (Perire) ,梅尼普塔法老指挥了一场与利比亚人和海上民族联合部队的战斗,经过6 小时鏖战取得了胜利。

1828年,考古学家在卡纳克神庙发现了一块用象形文字书写的长碑文记录了这场战役,被称为“伟大的卡纳克铭文”。79 行文字的铭文(目前已经遗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展示了国王的征战以及最终带着战利品和俘虏归来的情景。有考古学者认为,这是“著名的埃及学标准文本之一,并且一直是多年来学者们最渴望得到的作品”,因为它是埃及现存最长的连续不间断的文字。

伟大的卡纳克铭文第一部分(第1-20 行,共 79 行)

卡纳克铭文写道,国王陛下对他们的报告感到愤怒,就像一头狮子一样。他聚集了宫廷人员,并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在记录弓箭手出征情况时,铭文又写道:阿蒙神作为盾牌与他们同在。六个小时后,幸存的敌人扔下武器,抛下行李和家眷逃命。国王说他打败了入侵者,杀死了6,000名士兵并俘虏了9,000名俘虏。为了准确统计人数,他割取了所有未受割礼的敌人的阴茎,以及所有受过割礼的人的手,这一事实使人怀疑海上来的敌人就是希腊人,因为只有希腊人才不行割礼。

梅尼普塔法老肖像及王名圈

梅尼普塔法老更著名的一篇战争文献记录在“梅尼普塔石碑”上,这块石碑广为人知的名称叫“以色列石碑”。石碑于1896 年由科学考古之父皮特里在底比斯发现,现藏于开罗埃及博物馆内。皮特里自己也说过,以色列石碑是他这辈子最著名的发现。

以色列石碑是一块黑色花岗岩板,高3米多,铭文说它是梅尼普塔在位第5年时雕刻的。石碑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在颂扬梅尼普塔战胜来自利比亚的敌人及其海上盟友,但最后两行提到了在迦南的一场战役,梅尼普塔说他在那里也击败了敌人的进攻(迦南当时是埃及帝国的一部分)。

梅尼普塔石碑也被称为以色列石碑 (JE 31408),开罗埃及博物馆

皮特里请考古团队中的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斯皮格伯格(Spiegelberg)翻译铭文。斯皮格伯格对结尾处的一个符号感到困惑,那是梅尼普塔胜利击败的某个民族或部落的符号(I.si.ri.ar)。皮特里很快建议说,它应该译作“以色列”。斯皮格伯格也认可这个译法是正确的。在那一天的晚餐上,意识到这一发现重要性的皮特里说:“这块石碑将比我发现的任何其他石碑更广为人知。”当这个消息传到英国时,石碑的发现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圣经之外提及以色列,真实地提供了古代历史的信息。

弗林德斯·皮特里发现以色列铭文主要部分的镜像(全部 28 行)

以色列石碑的铭文,读起来就像是一首诗:

    王子们俯首称臣,乞求停战;

    敌人无人敢抬起头。

    荒凉留给了利比亚(Tjehenu);

    哈地平静了;

    迦南(Canaan)受到各种灾祸掳掠;

    亚实基伦被攻陷;

    基色也被攻陷;

    荡平了雅罗安;

    以色列(Israel)满目疮痍,它的种子不复存在;

    哈鲁因埃及的缘故成了寡妇。

    所有的土地都被平定,

    每个不安分的人都被束缚住。

象形文字“以色列满目疮痍,它的种子不复存在”

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以色列(外国人)满目疮痍,它的种子不复存在”。指代以色列的象形字符使用了投掷棒符号,加上坐着的男人和女人(代表“外国”的限定词符号),“人”用三个垂直线符号表示(复数标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