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尘读书会——阅读成长❤️❤️🌅🚀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读后感

2019-07-06  本文已影响4人  肥果子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将认识自己这条路称为“少有人走的路”。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我们很容易会相互指责对方,却很少主动反省自己,如果能把错处都推给别人那就再好不过了。

这让我想起自私的基因里的观点,无论是基因单位或是人性内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是天生的本事,无可厚非。

与责怪自己相比,责怪别人要来的更容易,不是吗?

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

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本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对抗痛苦才是痛苦的真正根源。

认清痛苦,接受痛苦,反而让人能够不再那么痛苦。

想要彻底消灭痛苦?反噬的力量更可怕。

我们既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保持独立空间,从而保持住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

而愤怒,是保护独立空间的最有力武器,甚至是唯一的武器。

假若你接受自己的愤怒,那么,当有人试图与你建立坏的关系时,无论他的借口多漂亮,他都难以得逞,因为愤怒告诉你,他这样做不对。

你的愤怒释放后会令他知难而退,而你则捍卫了自己的空间。

许多恐惧所传递的信息是极具价值的。

事实上,我们越恐惧一件事情,那件事情背后隐藏着的信息可能就越重要。

从这一点而言,许多恐惧,无须战胜。

相反,我们可静下来,聆听恐惧,从而发现恐惧给我们的提示。

实际上,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假若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过去的事实仍然存在,它并未消失,也未被你遗忘,但你对它的纠结就结束了,而你也由此获得了自由。

学会接受之后,我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答案。

由此,我们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并最终获得更大的自由。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属于这一类看起来很美的人生哲理。

这个哲理,违反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道理: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

按照这个道理,一个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

相反,对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选择,是挑剔别人。

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在生活中,我们的人生不断地发生转变,每一次转变,我们都需要一些仪式来提醒自己。

譬如成长的仪式——离开家、成年、结婚、为人父母;

譬如团聚的仪式——春节、端午、中秋;

譬如告别的仪式——与恋人分手、葬礼;

譬如纪念的仪式——清明、周年祭奠;

……

这些仪式,都在提醒我们,我们的人生的确有过一些转变,我们必须直面这些转变。假若逃避这些转变,我们的心灵就会生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