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陕西省故事

公益之外

2016-12-20  本文已影响22人  白杨树在北方

组织企业去淳化做公益。其实早早就联系好了学校,只待合适的时候拉着物资过去。终于,经过各方的努力协调,这个事敲定到今天了。

和县上联系学校的寇主任约好时间,中午十二点半我和领导出发。后备箱、后座上全是满满的捐助品,起码有三四百斤我觉得,本来同事挺想去,无奈只空下两个座位——驾驶座和副驾座。

我们沿新修的咸旬高速一路北上,在润镇一人匆匆咥了三碗饸络,赶紧驰往目的地——十里塬镇宁家村小学。

雾霾自过泾阳,便消散许多。不过,润镇以南包括淳化县城在内,依然被雾霾笼罩着。十里塬镇倒还好。一下高速,我第一眼就注意到了若隐若现的蓝天。

在这之前,我想起最近一次看到蓝盈盈的天,还要算上周在北京的时候。那只持续了一天,第二天京津冀一带就雾霾锁华北了。

乡村的冬天,萧瑟之余,尚能慰藉我的是空气质量倒比咸阳好些。

十五个学生、六个教师的乡村小学,这在我的成长中是不曾有过的。直到现在,我也很少听过如此之小的学校。

这比我曾经支教过的商洛市山阳县申家垤小学、延安市宝塔区碾庄小学、渭南市白水县收水乡小学都要小。

据县上负责联系学校的寇主任讲,这所村办小学,最初学生很多,后来一部分转校到别地,一部分跟打工的父母去了外边,还剩下一小部分就留在了家里。

赞助方是我经常跟进的客户,也是一群心地善良认真做事的朋友。我一提起这个事,他们觉得挺好,功德无量的一件大好事,于是一拍即合。

他们募捐了很多东西。在我说了这个事以后今天到来之前,他们竟非常有心地大老远跑了一趟,过来实地拜访学校所缺所需,着实令我感动。

捐助仪式完毕。孩子们背着崭新的书包、文具等排成一队准备回教室。一开始还挺拘谨的他们知道了我们的来意,脸上渐渐露出腼腆的笑容。

这几天正在读艾凯采访梁漱冥后结集出版的《这个世界会好吗?》,里边有提到梁先生当年在河南、山东搞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些片段,我不禁再次想到乡村发展这个话题。

与我出生的村子相比,宁家村小学所在的宁家村,两者并无多少不同。一样的凋敝一样的空荡。不是老少妇孺,就是狗猫猪羊。年轻人,则纷纷去城里讨生活了。

我也是到城里讨生活的一员,就我们村来说。这似乎是大部分陕西学生的选择。从高中到省城的大学,毕业后往往就近找一份工作,安稳下来然后成家立业。

其实大部分人的日子并不好过。一边是日新月异的城市快节奏生活,一边是难以割舍的乡村父母和熟人社会。想扎根城市,太难;想返回乡村,却再也不是记忆中的童年。

虽然说农村、农民、农业这个“三农问题”讨论了好多年,但我认为至今尚未很好地落到实处。单单一条,人这一要素没有解决,谈何发展?

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千万人口大都市……伴随城市人口骤增的同时,乡村面临更加的空荡与荒凉。

高中地理上学过,城市是有其环境承载量的。很显然,当一个城市的人口过于集聚,它势必会超出其本身的负荷。

乡村,凋敝而空荡。

不过,很少有年轻人放弃城市。城市意味着开放、就业、时尚和机会,而这一切在乡村,基本是不具备的。

我相信这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城市越大,暴露的问题也越多。当雾霾足以威胁到我们健康的时候,当饮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时候,当城市人满为患交通拥堵更加严重的时候……或许我们有一天会想到乡村的好,然后回来。

这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我希望它会实现。

城市空间不足,乡村沃野平畴。

中国的未来在乡村。

届时,人和人才同时回流,新思想成为焦点,乡村的发展才会拥有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后继力量。

乡村社会乃至乡村发展一旦成熟,城市也只能作为人们生活选择中的一个选项,而非唯一选项。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做公益又是希望某一天,这个社会不需要再做任何公益。因为到那时,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得到优化配置。偏远而穷困的乡村小学,和城市里的教育水平将会一样。(文/袁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