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与内涵

2019-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家强

      小丫,看到你爸爸妈妈发的,你写的一些文字,我觉得写的很好,思考的也很好,写作和思考应当是一个人终生的习惯。还有一些困惑。“困惑”是人进步的磨刀石,通过对困惑的探索,就是探索自我、探索人性的过程,当然也是成长的过程,困惑也助力着人类不断进步,比如说某种疾病困扰着人类,也推动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上次点评你写的《流浪地球》的观后感,我提到一个日常的学习当中,应当注意“常识”的学习,现在我们先聊一个“常识”,那就是“事实与观点”,今天气温30度,是事实,今天天气很热,是观点。也许有人会说:30度都不觉得热,这不是有病吗?但是就算全世界99.99%的人在30度之下会觉得热,但是你依然不能说0.01%,也就是一万个人中,有一个人觉得冷就是错的,事实有真假,如果观点一不违反事实,二逻辑自洽,就没有对错之分。如果一个人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才是无可辩驳的正确,与之相悖都是错,那他(她)就陷入了一种被称之为“地心说”的状态,你仔细观察生活中,很多人的争论,都是观点之争,争到最后就是情绪的宣泄了。

        对于你观察到的“外表”、“内涵”在现实世界中,与你认知中的反差,我觉得你的思考很好,但是对于有些观察,我和你的观点不太一样,比如说“丑人多作怪”,这句话最早是出自著名的作家茅盾所翻译的《叩门》:是你这工于吠影吠声的东西,丑人作怪似的惊醒了人,却只给人们一个空虚。这句话不是什么成语或者是规律的标签化,也没有什么典故,只是后人截取的一句话而已,类似的话还有“贱人多矫情”、“贵人多忘事”等等。那么茅盾先生翻译的这句话,算不算是容貌歧视呢?为什么只有丑人多作怪,而没有美人多作怪呢?其实不是说只有丑人才作怪,而是说作怪的一定是丑人。这也是出于人们对于“作怪”这件事上本身的反感。茅盾先生在翻译这句话时算不得容貌歧视,不过是在翻译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罢了。其实不论在现代还是在古代,“以貌取人”都是惯例。人是视觉动物,对于另外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从相貌出发的,只有相处时间长才能感受到对方的“心灵美”。

   

      我认为外表很重要,但是没有你说的那么重要,比如说,你说的“一些外表华丽的人在这个世界轻而易举得获得别人十倍的努力才能得到的”,我不知道你所说的,需要十倍努力获得的东西具体指的是什么,是金钱、名誉、地位?是不是可以归结为一个词,那就是“成功”,我认为成功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外表是好还是不好的人,都一样。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外表”,那什么外表是好或坏,按照我们前面讲的理论,应当属于观点吧。比如在当下的中国,对一个女孩子的形象有两种审美:一种是蒙古人种,高鼻梁、大眼睛、瓜子脸,我们会认为这是漂亮的;还有一种是马来人种,脸稍微有点扁,眼睛只有一条线,颧骨略大,这也是一种美,但不是亚洲人眼里的典型美女,这种形象在欧美挺有市场。比如说一个著名的模特吕燕。

      所以,单说外表的美和不美,要看放在什么特定的市场上推广。况且外表的好坏,不是招人喜欢的必要充分条件。因此,我认为你小时候有人告诉你内涵更重要这件事,恐怕是对的。

        第二个关键词“成功”。地位、名誉、金钱经常被认为是成功的载体,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表面的或者是片面的、短期的,那么什么是成功呢?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一句短语,那就是“长久的价值”,那么什么是长久的价值呢?用李开复写过的一本书名来概括吧,“世界因你而不同”,比如说在学校,同学们因为和你在一起更快乐,学习更努力,在家里,因为你,生活变得更丰富、更幸福;在工作上,因为你的工作可以让更多的人生活更幸福,国家更强大等等。

      有时候,错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思维模式。

      以上是我的一些观点,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启发,期待多交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