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思维,通向财务自由的一扇门

想要变富有?先挣个一百块吧

2018-08-07  本文已影响20人  极简Moor

今天在“多抓鱼”以2.3折到3折的价格卖了几本书,换了70块。

按照朴素的经济规律,我这买卖绝对是赔钱的——我全价买,又三折卖;典型的“高买低卖”,“博傻理论”中的那个大“傻”。但从“止损”角度来看,事情就不一样了。这些书都被阅读了一两遍,我购买它们时为的是书的内容,并没有想过它们还能保值更别提增值。如今可以三折出,也算是意外的收获。

这些年除了全职工作的月薪和奖金外,也有一些零星的以副业的方式挣的钱,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好好想过。

卖东西

上一次搬家,把所有家具家电打包卖了3000块。一是搬家具家电十分麻烦,二是真心觉得那些东西没有继续拥有的价值。不管多好的东西,能换点钱就算很不错了。自从有了“多抓鱼”这个平台,一些送不出去的书也陆续卖了有几百块。

同时尝试在闲鱼卖过一两个包,也就几百块钱。想出闲鱼也没那么容易,毕竟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大部分你想卖的,也不是想卖就能卖。

我的两个好朋友在闲鱼出的东西也不少,一个人出了一千多,另一个出了五百多。

翻译

帮朋友忙,翻译过一些东西,报酬不高,也就几百块。因为本职工作中包含一部分翻译的工作,因此即便是参与翻译了一些书,也不再副业行业之内,都是白干。

辅导朋友的孩子学外语

没有当成一件正经副业,因为觉得语言这种东西,用得着的时候自然就会了。这种补习和学习,我打心里不喜欢。

帮朋友写书

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纯自愿,为别人写了一本书,但是一分钱没要。

写文章打赏

有一些稿费和打赏,但很少。从2017年2月开始没有停止写东西,但是没想过发表也没想过拿这些东西盈利。

为几个公司做咨询

团队建设和发展等内容方面的咨询。咨询行业是最不好收钱的行业。基本上不谈钱,只交个朋友。你有价值,自然会有人来找你。你没有价值,再努都没用。

领红包

几毛一块的小红包、理财奖励金等等也算上吧。

投资收益

跌跌涨涨的,只要不卖出就不算亏和盈。

以上可以看出来,数一数副业不少,但真正能够算作副业的还真不多。真的能挣来一百块的更是不多。为什么呢?答案也十分简单,就是真没有拿这些副业当一回事儿。另外“多动症”也导致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够专注。巴菲特给自己的飞行员做职业规划时曾经说过:“把你能做的25件事列个清单;找出5件你能做的和想做的;剩下的20件事,你要像躲瘟疫一样躲得远远的”。

为什么?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专注”和“自律”是保持你的创造性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在接下来的自由职业时间里,我要躲开哪些事情呢?我想要做哪些事情并坚持专注和自律?

另外,我们的思维会不由自主地让我们只能想到用投入的时间来换钱的“穷爸爸”点子,我们要像练习用左手吃饭一样,刻意地练习把思维转一下,“我如何用别人的钱和时间为我挣钱”?

下面两个例子是近来对我影响很大的两种模式。一直在试着参透其中的奥秘。

为美术专业的小学员打包文具盒

美术用品、尤其是笔类,其安全性和购买渠道等等都是家长的痛点。我的朋友大批量买入高级进口套装笔和文具,再从新组合,打包卖给不同程度的小美术学员。这一种重新组合的文具套盒十分畅销。家长不再苦恼究竟应该买什么样的文具,而且价格甚至比自己购买更加实惠,因为孩子有可能只用到一套笔中的一两只。

另外,最近在知乎看到“老华”的一篇文章,他谈到想要挣钱,就要思考并发现“隐性需求”,并创造能够满足“隐性需求”的独特的产品。

他举了一个例子,他的邻居,每天驱车40分钟为居住在高档小区的其他邻居买市中心需要排队的传统老字号铺子卖的早饭,下单的方式是简单的微信群。就这一个“隐性需求”,每个月为他带来几万块钱的纯利润。

看巴菲特的“滚雪球”,他在十来岁的时候就买了几台老虎机放在酒吧门口,在那个年代,每台机器一天都有几美元的收入。

你会发现会挣钱的人琢磨的都是通过“用别人的时间和金钱”来满足“别人的显性和隐性需求”达到挣钱的目的。这跟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背道而驰,我们只会“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练习反转你的思维是逆人性的,也逆你的认知。“老华”的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不要排斥你认知以外的事情,因为你的认知十分狭隘”。承认你的认知狭隘,并不断去学习,去实践。

好了,回到主题。想要变富有?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收入比支出多,在足够长的时间里,你也能成为很富有的人。用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来说也一样:支出比收入少,在足够长的时间里,你也能成为很富有的人。

这要得益于被爱因斯坦誉为“第八大奇迹”的“复利”。查理芒格还说,“理解复利的魔力和获得它的困难是理解很多事情的核心和灵魂”,大意是,道理人人都懂,但能迈出第一步去做的人,面对获得复利的高难度能够坚定地做下去的人,才能触及到事情的核心和灵魂。

来吧,想辙去挣一百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