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美猴王,被打死的究竟是谁?
这几天,小书又开始重温小说《西游记》。
一直以来,真假美猴王这个故事给小书的印象很是深刻,两个一模一样的齐天大圣上天入地都不能分辨,打来打去那叫一个热闹。
(一个孙悟空就搅得天翻地覆了,更何况是两个呢!)
只是,小书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被如来认出打死的那个真是六耳猕猴吗?
他从哪里来呢?
有没有可能是真的孙悟空被打死呢?
于是,小书把书中有关真假猴王的内容反反复复读了几遍,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这才吃下一颗定心丸——
活下来的是真大圣,那些说最后活着的不是孙悟空,而是六耳猕猴的言论不过是无稽之谈。
接下来,小书就领着大家去小说中寻找依据。
其实,在真假美猴王这几回中,作者从头到尾都是把真的和假的区分得清清楚楚的。
事实上,从真行者与沙僧一起来到花果山,两个行者同框开始,作者的称呼就固定了。
真行者叫“这大圣”或“孙大圣”,假行者叫“那行者”或者“那猴”。
尤其是在阎罗殿,真孙悟空还叫“大圣”;假孙悟空说话时,作者忽然改称“那怪”。
这就更加能够看出作者是在有意区分了,因为真孙悟空是绝对不能叫“那怪”的。
其实通观全书,我们还发现一个称呼习惯。
那就是在取经路开始了以后,旁白中对孙悟空的称呼,“行者”出现的频次最高,“悟空”一般是唐僧称呼他才用,“大圣”这个称谓,相对来说就不常出现了。
只有这几回中,“大圣”用的频率高起来。
这是为什么呢?
“大圣”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得到的称号,六耳猕猴没有这个经历,所以与这个称号不沾边。
种种迹象都能表明,真假孙悟空,作者自己在行文中,区别得很清楚。
那为什么作者很小心地用称呼区别他俩呢?
因为作者希望咱们读者也看得明白啊!把两个悟空混淆起来,甚至说,真的死了,假的去取经,更是完全违背作者意图的。
那六耳猕猴他是哪里来的呢?是不是也有什么寓意呢?
有的。
我们可以这么说:他是悟空内心阴暗面外化而成的实体形象,内心的阴暗面,用宗教的语言说,也叫心魔。
这几回里其实有很多的提示,举两个例子:
“
第五十八回回目是“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
第五十九回,这个故事尘埃落定以后,作者说:“三藏遵菩萨教旨,收了行者,与八戒、沙僧剪断二心,锁拢猿马,同心戮力,赶奔西天。”
孙悟空自己也说:“望阴君与我查看生死簿,看‘假行者’是何出身,快早追他魂魄,免教二心混乱。”
如来也是这么讲的:如来正在讲经,两个孙悟空打将进来。
如来就对听讲的弟子们说了:“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来也。”“
什么是“二心”呢?
它首先是一个常用词,表示不忠心;其次,也是一个佛教术语,指真心与妄心(狂妄的妄)。
真心,指的是真实之心;妄心,指妄想分别之心。”
上面提到的这些内容,都在明明白白地提示我们读者,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妄心幻化出来的真实形象。
两个孙悟空的斗争,就是一个人内心两面的斗争。
在修行的路上,当心意混乱时,只有击败心魔,才能重新一心一意,单纯地向着目标前进,否则,你的精力就会在心灵的内讧中消磨殆尽。
西天取经的故事如此,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
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日日“三省吾身”,方才能“用心一也”,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