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错书也悔

2020-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默思飘逸
买错书也悔-插图.jpg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本买了就后悔的书,是名为《牛田洋》的长篇小说。此书的作者“南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某个集体创作班子所用的笔名。或许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长篇小说怎么可能由多人执笔来写,但在五十多年前,文坛上存在着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当然,此书的文学价值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常有听到,有因买错了衣服或其它日用品而后悔的,却少有听说为买错书而后悔的。我想,这是因为买书是追求知识的象征,且所花费的钱也不是太多,所以要说些后悔话,觉得没这个必要,再者,也许还有难为情说的因素在其中吧。

但要论事实,我相信,从不买错书或是买错书从不后悔的人,应该是不会太多的。就我来说,自从那年因年少识浅,一时心血来潮错买了那本“文革奇书”之后,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又糊里糊涂地买了不少让自己后悔的书。虽说这都是自己买书太盲目冲动所致,但在后悔之余,总有一些被书评或是出版社推荐语误导的懊恼。我觉得,那些书评人和出版商所推荐的理由也许都是实在的,只是他们所赞赏的书,并不适合我的阅读口味,对此,他们当然没有义务来承担这种误导的责任。

还是来说说那些让我买了就后悔的书吧。不怕有人笑话我的阅读水平太浅,在那些我为之后悔的书当中,有好些是被众多作家交口称赞的西方经典名著。譬如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赫索格》,以及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等,这些书我都是受了介绍它们的文章影响,才去慕名买来的。可遗憾的是,当这些书在手时,尽管我好几次决心想通读它,但每次都是才读几页就无心再读下去。尤其是那厚厚几大本的《追忆似水年华》,我几乎是一打开就想瞌睡,最后这套书自然成了静静插在我书架上的装饰品。

还有那种书名让人眼花缭乱的名家作品选,这也是让我邮购回来就后悔的书。这类书通常所选都是已故作家的作品。如像周作人的、梁实秋的、郁达夫的、丰子恺的、或是余光中和汪曾祺等人的散文随笔。不知道再版这些作家的作品,是否仍要向他们的后代支付稿费?但按照已故作家的作品已超过一定年份就不必再付版费的惯例,我猜想,重印这些书的出版商们是可以免付这笔稿费的。

于是,出版商们只需要取个时尚华丽的书名,如像《花前月下 青丝白发》啦,《尽头是你 世界荒芜也不畏惧》啦,《你若走,我却当你从未来过、你若来 无论风雨我去接你》啦等等,他们就可以重印这些作家的作品了。但这类书的内容却大多是雷同重叠的,而且所题的书名也跟作家的文章风格相差甚远。谁能想象周作人的文章风格竟会是《花前月下 青丝白发》这般的?还有如《你若走,我却当你从未来过、你若来 无论风雨我去接你》这种书名能说是梁实秋的文字风格吗?

此外,让我失望后悔的,要数那些称之为“凑页数”的书。这些书的作者大多是当今文坛上经常露脸的人,有些人本就是出版社的大编辑。出书对他们而言,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容易出书固然是好,可总得有文章可编书呀。但文章不够怎么办?于是,就设法来凑页数,譬如将自己买书记录的流水账啦,日常所写的琐碎细事啦,随手涂鸦的幼稚漫画啦....... 等等、等等,都把它们编入到书中去。像这样的新书,其实作者还是不出版为妙,不然,反而会让他的“粉丝”大失所望。

难道不是这样吗?既然你买书的流水账可以编书,那么我买菜的流水账、日常生活的明细账不也同样可印书;既然你能将平庸的琐事充数出版,那么我亦可将自己的胡思乱想凑成文集…… 但话说回来,这只是我说说而已的反话。不过,作为圈外之人的读者,今后要做的,还是要多一些自己的主见,不再轻信不负责任的推荐语,不再盲目去邮购那些书名时髦的新书,不然的话,你收到这些邮购来的书籍,你翻开它才读几页,内心里就又会产生出后悔、后悔、真后悔这样的感受来。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如今我要是想买书的话,就一定会去实体书店里先浏览一番近期出版的各种新书,如遇到知名作家又出新书,或是已故作家的作品又被包装重印,那我绝对不会再轻易付款买书了。我会将这些书的目录拍摄下来,然后回到家里仔细对比这些作家以前出版的书籍,看看此中有无重复的文章,结果自然又会发现有不少是 “炒冷饭”的篇幅。这样的书籍除了书名改得比以前更时尚华丽之外,其它还真的谈不上新在哪里。 这种新书,我当然不会再去买了,当然也不想再次被误导买后悔了。这也算是一种我花钱买来的教训吧。呵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