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社会热点教育

小孩偷了别人东西该怎么办?

2017-03-21  本文已影响695人  影评空间
你会打孩子吗?

当你的孩子偷了别人家东西,你会打他吗?

事件一:四川一父亲将孩子吊在河边,逼其做算术题

近日,一则“四川一父亲将孩子吊在河边,逼其做算术题”的新闻引发了大家热议。相关视屏被网友刚上传到网络,就引发了大量转发和关注。

一位父亲教子心切,把年仅7岁的亲生儿子用绳子捆绑起来吊放在河里,目的只为逼孩子做好算数!

四川一父亲将孩子吊在河边,逼其做算术题

从视频中可以听到孩子在不停哭喊,甚至撕心裂肺地向自己的父亲喊出“求你了爸爸”等话语。而该父亲却丝毫没有动容,同时还不停地给孩子列出算术题让其解答。

有人认为此视屏中孩子父亲的粗鲁做法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严重的影响,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后来经采访视屏中的父亲得知,原来此部分视屏并未能反映事情所有的原委。

父亲吊孩子在河边,逼其学算术题是真,但导致这件事情更直接的原因是视屏中的孩子喜欢偷窃别人的东西,屡教不改,所以孩子的父亲才会有此举动。

视频中的孩子父亲透露,他之所以敢把孩子吊在河中惩戒,实则因为他常年从事高空作业工作,绝对能保证孩子的安全。

看到这里,有诸多网友觉得孩子父亲并没有什么不对,教育有各种方法,尤其是孩子有偷窃这种不良行为时,适当惩戒是应该的。


事件二:孩子偷拿4本书,父亲留钱写道歉字条给书店

无独有偶,同样关乎孩子教育问题,另外一个家乡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在浙江衢州,一小孩到别人书店里偷拿四本画书。父亲得知后决定带着孩子前去道歉并归还书本。却偏逢书店不上班,所以家长就留下了一张道歉的纸条给书店。

孩子偷拿4本书,父亲留钱写道歉字条给书店

网友们对该事件中父亲的做法也是各执一词,有拍手叫好的称该父亲用实际行动教孩子怎么做人,也有表示担忧的,认为该父亲的做法并不诚恳,既然是去道歉为何不找个有人的时候去?


那么,当你的孩子出现偷窃行为的时候,你是会像事件一中的父亲那样惩戒孩子,还是会像事件二中的父亲用更柔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先解决下面几个问题更贴合实际。

1、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父亲大都以严厉、硬气的形象得以展现,所以才有了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说法。而这种形象之所以在大众映像里经久不衰,屹立不倒,大都因幼儿时期父亲的严厉所致。

父亲们大都会用两种方式处理父子关系——肢体暴力与冷暴力。

肢体暴力就像事件一中的父亲一样,通过惩戒体罚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他们一边挥舞着拳头和棍棒,一边滔滔不绝的传授各种道理。

冷暴力便是长期与孩子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觉得怕自己,故意戴上一面不善言谈,沉默寡言的伪面具。

无论哪一种方式,无非是让孩子觉得父亲说的道理是对的,在这个家庭中他的地位是稳固的。

所有关乎社会的认知,在孩子思想尚未成熟,还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时,父亲的言行举止必然就成了他模仿的对象。

2、不同形象的父亲在孩子成长里会形成怎样的反差?

孩子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大都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成长环境对于每个人人生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所以,当父亲们用自以为是的好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效果,孩子成长的是好是坏,是合格还是伪劣也会开始逐渐形成反差。

若如事件一中的父亲,就会选择用较为激进的方式去矫正孩子偷窃这一不良行为。那个被吊在安全带上大哭大喊的孩子,在他成年以后,或许会很感激当年父亲的所作所为让他改掉了不良习惯,避免在自己人生道路上走岔路;或许视屏中的那个孩子也会因为父亲激进的教育方式变得更加逆反,憎恨父亲当年的教育方式太不人性化。

若如事件二中的那个父亲,用温和的教育方式帮孩子弥补了犯下的错误。他并没有让孩子当着众人的面指出孩子自身的错误,而采取的是软处理方式。你可以替孩子写道歉信,你可以领着孩子去道歉,但见人不在就仅仅留下一张纸条就扬长而去,诚意呢?是否真的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我们不得而知。

谁能保证那孩子以后不会这样想——我偷书我爸爸帮我写道歉信,那做了错事还有我爸帮我顶着呢?

都说自古纨绔少伟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就是闹出事情来,位高权重或者财大气粗的父亲可以帮着摆平吗?事情过后还不是照样我行我素,然后捅出一个更大的篓子。比如说李双江之子李天一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3、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该不该动手?

要解决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了。如果要考虑的细致入微,面面俱到,这是教育家的事情;如果说从孩子成长环境与心理发展来说,这又涉及到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现在素质教育提的那么响亮,而素质教育不仅是针对教师,也针对家长。要是通过棍棒教育,就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心理学认为,人类最负面的情绪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羞耻式教育可能会杀死孩子的观察力、好奇心以及自信心。常常感到被羞辱的孩子,他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差。到成年后对于他人的指责,往往会表现出易怒的倾向,也容易出现冲动的失控行为。

所以看完心理学的解释,各位看官定会觉得事件一中孩子父亲的做法貌似真的不妥,可如果仅仅像事件二中的父亲一般,用行动去帮孩子矫正他犯下的错误就对吗?

行胜于言,用行动远比语言要实际的多,尤其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父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行动只限于家长自己的范畴,增长不了孩子的认知,那这种包揽式的行动意义又何在呢?

4、既然度很难把握,那我还是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自身实践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小学一同学,其父当年因偷窃罪被判过刑,这事在我们那个村子里闹得众人皆知。有一次该同学新买了一个书包,是可以用绳子在收口处扎起来的那种,现在想起来就跟口袋类似。

当时我很好奇为什么别人买的这种书包都只有一根绳子,而他却每天换着两种不同色的系上去。询问过后,那同学颐指气使的告诉我,当时他父亲在地摊跟卖家讨价还价的时候,他偷偷拿的。

虽然过了很多年,我却对这件事记得特别清楚,一是忘不了他给我说话的时候那个表情,二是因为在此之前我也因为偷东西被我母亲暴打一顿。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兔子。可纵使我软磨硬泡、哭喊撒泼,家里就是不给我买。后来比我大几岁堂哥知道我特别想要一个兔子的事后,就带着我偷偷钻进了一个农场的门,偷了两只兔子回来。

不到晚上,东窗事发,有人说看到是我和堂哥偷偷钻进农场,偷了农场的兔子,而农场的工作人员也找到了家门上来。母亲让我把藏起来的兔子原封不动的送了回去。

在去归还兔子的路上,我在前面走着,母亲在后面一个劲的给人家赔不是。回来的路上,向来慈善的母亲一改常态,对我拳打脚踢,差点被打死。我清楚的记得在上一个坡的时候,刚上去就被母亲一脚踹倒,然后我哭着继续向上走,又是一脚……

时至今日,那些场景历历在目,但我对于母亲在此事的做法没有一丝怨恨。要不是当年母亲用最严厉的方式告诉我偷东西是不对的,说不定今天我在别人那里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会想法设法的偷回来。

我们常常引用古语,古人言,古人云……,其实仔细想想,古人的话传了几千年了,必定有他自己存在的道理。黑格尔不也曾说过“存在即合理”吗?

所以孩子犯错了该打还是打,但一定要把握好度,你说呢?


-END-   欢迎关注哦~~(*^.^*) 亲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