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繁星(六)
在《冬夜繁星》读到了关于施纳贝尔的段落。记得第一次听他的演奏是朋友珍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8张CD是从已经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78转老唱片翻录过来的,说实话当时不太理解为什么朋友得到时如获至宝,老唱片里的沙沙声非常明显,音色并不好,自己不太懂专业演奏的技巧,也体会不了其中的妙处。今晚读到了关于他的介绍终于有些明白,为什么说“听贝多芬,施纳贝尔是永不过时的”。
这位出生在犹太家庭的钢琴家,一生颠沛流离,所幸的是音乐一直与他相伴。1882年,他出生在波兰南部克拉科夫的一个小镇,后来这里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犹太集中营所在地。好在施纳贝尔7岁就随家人迁居了维也纳,并且在8岁那年就以神童的姿态开了第一场演奏会。18岁到柏林后开始去各地旅行演出。1927年贝多芬逝世100周年纪念,他在柏林连续演出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全集,轰动了整个乐坛。战争爆发以后施纳贝尔移民到美国,在这里成为了极受欢迎的音乐家。
据说有一次他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第四号钢琴协奏曲》,演奏完以后多次谢幕,但台下依然掌声不断。后来指挥赛尔把整个乐团都带走了,他甚至已经换上了回家的便服,但观众依然欢声雷动。著名的牛津学者,自由派理论大师赛亚·伯林是位资深的古典乐迷。20世纪30年代,他与哲学家朋友斯彭德看了施纳贝尔在英国所有的演出,他认为是施纳贝尔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欣赏力,特别是钢琴家对贝多芬与舒伯特的诠释,改变了他对古典音乐的看法。
非常可惜的是施纳贝尔1951年就过世了,当时还没有立体声录音,他留下的演奏录音都是单声道的。不过简单的录音技术也无法掩藏大师的光芒。英国HMV唱片公司在1935年为他完整地录制了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可惜最早的录音保留得不好,后来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是EMI收集他在各家唱片公司录音的集合版本。虽然有人认为众多的贝多芬奏鸣曲的录音中,施纳贝尔的演奏版本大约是最特立独行,最不符合当代学院钢琴要求的反面教材,但他却应验了勃拉姆斯对他的预言,“这位少年日后必能使世人震惊。”勋伯格称施纳贝尔是“创造了贝多芬的人”。可见他巨大的影响力。
可惜当年有幸听到他的录音时自己不懂得欣赏。在书中作者分享的是1933年,施纳贝尔在伦敦与伦敦爱乐合作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指挥萨金特爵士。“施纳贝尔弹这首曲子,节奏平稳,触见高雅,尤其在第一、第三乐章的华彩乐章部分,这部分原是给演奏者表现高深技巧用的,但是他特别小心,故意放慢速度,让演奏在平实中进行,没有一点驰骋炫耀的样子,但内行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表现更为困难。原来好的演奏家不是要你惊叹弹其琴技的,而是要让你听他演奏,令你跌入沉思之中。”
花了一个晚上找施纳贝尔的各种录音资料,希望能好好听听大师的演奏,这一次应该可以体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