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小笔记
近日,重读了老师推荐的书——《稀缺》——做个小笔记。
书中讲了两个最重要的概念:“管窥”和“带宽”。
“管窥”:当你极其专注某件事的时候,没有多少精力投入到其他的事情上去了。也叫“隧道视野”。
“带宽”: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带框将影响我们每天吸收到的信息量,也将影响到我们处理完信息的行为。带宽是一种核心资源,会影响我们地思维方式,影响我们做出的选择。
“认知能力”,他是我们解决问题、获得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等能力背后的心理学机制。专业技能,对某一领域的深度理解,能够对认知形成改变。
“执行控制力”,其作用在于我们管理自身认知能力的过程,包括计划、关注、发起并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等。
“流体智力”,在无需特定学习或体验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稀缺是一种心态,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是人们心中的比较结果。
各种稀缺都有相同的元素:“管窥”、“借用”、“余闲缺乏”、“带宽负担”
人平时会吸收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其实,吸收信息的过程有时会被自己无意识地抑制。即人们会对关注之事进行有意识地选择,从而忽视其他信息,如低收入者发现很多人也工作压力大。在视觉上,注意力更集中并不代表看得更精准,动机也会渗透并指导视觉处理过程。
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拥有太少而感到不悦,它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中,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决策和行为方式。稀缺会俘获注意力,会影响到我们的所见以及所见的速度,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稀缺会迫使人做出选择,所有抽象的事情会变得具体起来。它会使得我们只能一门心思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眼睛看不到的事情就不处理。
好处:应对迫切需求的时候,做得更好。专注红利,稀缺会自动屏蔽干扰和诱惑,让我们做到平时很难做到的事情。但当所要任务需要发散性思维,产生新想法的时候,时间压力就会变成阻力,如任务需要收敛思维,要把大量想法变成一个想法的时候,时间压力会成为助力。
但从长远的角度看,稀缺会带来更大损失:稀缺会降低带宽的容量,致使人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人的控制力。稀缺的人通常不看未来而注于眼前,不注重理论而专注行为,不看中规律而专注操作。
权衡式思维:他是由稀缺引发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稀缺的情况下,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以至于我们对此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
一个人富有的程度,与之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余闲,就是我们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比如,我们用大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总是十分随意,而小行李箱时,会变得小心翼翼,思索再三。余闲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它可以将我们从权衡思维里面解脱出来。
沿着稀缺地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萧条,是我们繁荣阶段地行为所导致地,最后一刻地拼凑,是我们几周之前地不作为造成地。稀缺不仅提高了失误的成本,也提高了失误的可能。明天的稀缺注定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你的注意力。稀缺不仅会让你只能局部的、暂时性地解决问题,更会让你搁置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借用,当人们面临资源稀缺的时候,会借用相应的时间或金钱来应付突发事件,从长远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就像复利一样,会使得最初地稀缺变本加厉。
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稀缺在营销上的表现:越少越想要,如限量供应,
要使孩子得到良好地教养水平需要:足够的带宽、复杂地决策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
我们需要对激励进行精心地设计。为了让激励机制发生作用,被激励对象必须在“管子”视野里看到他的存在。而大多激励机制是落在视野之外,等于是无形且无效的。
最后,结合疫情,理解一下认知偏差:
在早期阶段,欧美的新冠疫情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一场危机。在宁自由宁勿死的精神下,社会和经济活动不该因病毒而恐慌和停止是官方以及大众的主流想法。最初的紧急状态声明遭到了公众和许多政策圈人士的质疑。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偏差”。政府和民众皆是如此。
干预与否是个问题,如果干预真的奏效,那么回过头来看,这些强有力的行动似乎是一种过度反应。这是一个许多决策者不敢使用霹雳手段原因。如果专家的立场重视,也许可以避免,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依赖于的直觉或小圈子的意见决策有很大局限性。相反,要花时间去发现、组织和吸收分散在不同专业领域的部分知识。
也许,这也是“管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