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教育

面对校园欺凌,请亮剑!(四)

2019-03-05  本文已影响80人  9b4772a23c28

校园欺凌是一个过分沉重的词语,对每一个孩子来说,每一次欺凌事件的发生,都是一场无法衡量的伤害。校园欺凌事件已经伤害了很多孩子,也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对欺凌的研究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入,欺凌事件陌生的一面也逐渐被大家所认知。本次来谈谈校园欺凌事件带给被欺凌者,旁观者和对欺凌者三个角色的负面影响。以及玩笑和欺凌的区别。

在一件校园欺凌事件中,我们知道了大致的几个角色,可以归类分为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捍卫者。

我经常问我周围的人,每个人都被我的问题给问住了,不知道这件事情还会带来那么严重的伤害,在我的提问中,他们大部分都意识到了被欺凌者确实受到了伤害,但没想到伤害的严重性比他们想象的更严重。他们还说其他角色都没有受到伤害。其实不然,在这个校园欺凌事件中,除了捍卫者,没有哪一个角色是幸运者。

有研究分析,2014年6月,一项研究发现,被欺凌的儿童可能遇到高于正常的亚临床水平的炎症,可能持续到成年期,而欺凌者比那些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欺凌者的儿童的炎症水平要低。此前的研究提示欺凌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来自杜克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研究了儿童期欺凌是否也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研究人员就欺凌的经历采访了来自北卡罗来纳的1420名9-16岁儿童,其中90%是白人、4%是美洲原住民,6%是非洲裔美国人。

对这些儿童进行C反应蛋白(CRP)的血液测试表明,被欺凌的儿童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随着他们被欺凌的次数而增加,C反应蛋白(CRP)是身体的低级系统炎症的一种标记物,常常与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症状有联系。

在欺凌停止后的19到21岁的第二组血液测试表明,在童年被欺凌的人的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保持在曾经进行欺凌的人的两倍,而欺凌者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从未被欺凌者或者受害者。

研究人员说,这些结果提示一名儿童在欺凌中的角色可能充当了风险因素或成年期低水平炎症的保护性因素,而这可能对长期健康有负面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

一,校园欺凌事件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及影响的表现:

1. 被欺凌者的身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调查发现,可能表现出头痛和胃痛的症状,免疫能力也更弱。而另一项针对澳大利亚750名学生的研究显示,受害者更容易有高焦虑水平、社交障碍以及抑郁(Rigby,1999)。

2015年4月23日,山西运城绛县15岁的张超凡在网吧被6名同学殴打长达4小时后致死。直到儿子死去,张超凡的妈妈才知道儿子在学校竟然“几乎天天被打”。

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宣威,一名初中生女孩刘某遭到同学殴打侮辱,在家喝农药自杀身亡。而此前,姐姐和妈妈都知道孩子曾受到欺凌,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我还曾经听说过一个这样的案例。一个小女孩儿在小学时被欺凌,被几个男生围着被打了一顿,父母没有引起重视,学校那边处理得不恰当,结果这个女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很消极,也不爱说话了,勉强上了初中,上初二时又转学了,初二没上完从此退学在家,一个人天天关着门,不出房间,自杀未遂了50多次,父母需要轮班天天守在身边,既心疼又无奈。

2.被欺凌者,会在这个事件中感觉到不安全,学习无法集中精神,注意力也会下降。严重的会逃离学校这个环境旷课甚至退学,影响学业。

2016年12月,有一篇文章《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发表,文中说,2016年11月24日,北京某小学发生一起校园欺凌事件。该家长称儿子在学校厕所如厕时,两名同班男生进入厕所。

面对校园欺凌,请亮剑!(四)

其中一人堵住门口提出“我要开门看你的屁股”,另一人则将有厕纸、尿液的垃圾筐扔下来,“正砸在儿子的头上,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他一脸一身。那两个男生见状,哈哈哈一阵嘲笑跑走了,全程不到一分钟。”

事发后,她的儿子满脸污秽,哭着进行了自我清理。

家长事后描述儿子在遭遇此事后出现了入睡困难、易怒、极度需要陪伴、情绪激动等症状,“他会因为特别小的事大哭,每天哭几次。还有几次自己躲在书桌下面。”

家长提供的诊断书显示,12月2日,经北京市第六医院初步诊断,其子患有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即急性应激障碍(ASD)

是指在遭受到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一过性的精神障碍,一般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最长不超过1个月。

3.有一部分被欺凌者最终也加入了欺凌者的行列中,有的成年后在社会上犯罪的几率高。有数据表明,在美国,上世纪90年代,在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起枪击案的罪犯曾遭受过校园欺凌。

另外,也有些被欺凌者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1. 父母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会教育,懂教育的家庭中的孩子,有较强的自主能力,自信心。他会相信自己有办法改变。一项2004年针对西班牙学生的研究表明,如果受害者相信他们能对欺凌者产生影响,或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从欺凌者身边逃开,那么相对于那些对欺凌者感到无助的学生,Ta所受的长期负面影响较小(Dombeck, 2016)。

2.交际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有很多情商比较高的好朋友,有支持他的智慧型的父母,能在他被欺凌后及时让他倾诉不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及能给受害者友持,陪伴他,温暖他,可以减轻被欺凌带来的负面效应。

3,有一项兴趣爱好的孩子,或者经常参加一些夏令营,跟着父母参加社会活动的孩子,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及时的宣泄情绪,减轻欺凌事件带给自己的压力和影响,不容易出现抑郁的症状。

二,欺凌事件带给旁观者的负面影响

1.调查发现,相比较对于捍卫者,默默无闻的旁观者会更容易在日后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在成年后每当回忆起自己看过的欺凌事件,一直处于愧疚心理。很后悔当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或者悔恨当年自己没有力量帮助别人。有的甚至会做噩梦。

也有研究表明,比如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同时,也会更有可能吸烟、酗酒或者使用毒品。

2.也会影响到学习,旁观者当他回想起事件发生的经过,他的感觉也是不舒服的,心里也会害怕,没有安全感,可能会导致旷课,甚至辍学(Stopbullying.gov, 2016c)。

三, 校园欺凌事件对于欺凌者,同样有负面影响

1.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酗酒、物质滥用等等。也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

2.婚姻不幸福,成家后对配偶和子女进行家暴(Stopbullying.gov, 2016c)。

3.工作方面不积极主动,事事处处不满意,挑三拣四,攻击同事等等。

4.对于那些既是受害者,又演变成为欺凌者的人,他们有最高的风险,产生抑郁症,或者自杀(Stopbullying.gov, 2016b)。

2008年有一条新闻:山东青岛一位名叫王鲁青(化名)的16岁少年,由于被欺凌7年,最后不堪重负,捅死了一名欺凌他的同学,最后被判刑十年。让人痛心!一个孩子七年来频繁遭受同学辱骂、扇耳光、掐脖子、群殴,最后却被判刑!让人更痛心的是这场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面对校园欺凌,请亮剑!(四)

总之,校园欺凌事件中,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角色是幸运者!除了唯一给捍卫者带来积极的影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反抗校园霸凌的人,本身的社会竞争力(social competency)更强,心智也更为成熟。反对校园欺凌,锻炼了孩子们面对冲突解决的能力,也提前让他们明白了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人,各有不同,再优秀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在以后的生活中和工作生涯中,表现得比较自信,面对困难和挫折,不容易被击垮,生活也比较幸福,在事业上也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我们再来看一看,欺凌与玩笑的区别。:玩笑或者调侃,不是嘲弄,不损伤对方的尊严,动机是单纯的,没有攻击性,常常发生在你的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和在乎的人在一起,是善意的,温和的,它的结果是喜剧的,角色呢可以互换。也就是说,你可以调侃别人,别人也可以调侃你,使友谊情感的升华,带给人快乐的感受。如果被调侃的人不同意时,对方会立即停止。一方会关心的去安慰对方,让对方感觉到温暖。

相反,欺凌是嘲弄,是悲剧的前奏。当玩笑或者调侃出现攻击的时候,它就变了质了。有侮辱性的,伤害了对方自尊的。有不良评价,削弱了对方的自我价值感。当一方感到痛苦或者表示拒绝时,对方不但不停止安慰,没有同理心,反而愈演愈烈。这并不是能让人原谅的“恶作剧”,不是冲突,而是欺凌!

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当欺凌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少人能够真正的置身事外,成为彻底的局外人。

在我们的文化里”异他、“弱势”都可以拿来“捉弄”、“嘲笑”。不要以为你只是说了一句“你真娘”,”你超级笨”“你真丑”,你便不是残忍的校园欺凌者。即便旁观也不是完全无辜的,因为它无疑阻止不了,甚至会助长这种现象。

校园欺凌伤害的是生命,抹杀的是人性。在不让孩子成为一个被欺凌者的同时,一个负责的智慧的家长也不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校园欺凌的实施者。

那么面对欺凌时,孩子该怎么做?有什么技巧?

被欺凌的家长该怎么做呢?

怎么防止被欺凌呢?

欺凌者的家长又该怎么做呢?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有力的捍卫者呢?

敬请期待续集。

(未完待续)

有关图片和数据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