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追凶》——今年最不该被埋没的罪案剧之一
本剧正式名称为《Manhunt: Unabomber》,国内有些翻译为“追缉:炸弹客”,我看到的很多都是以“炸弹追凶”为名传播的,这个普通至极的名字总让人想到一些7分左右的主旋律警匪美剧,导致了它在2017年并没有收到过多的重视,但是看完了本剧,我认为这是一部可以和《真探》《冰血暴》《毒枭》等近年极品罪案剧相提并论的好剧。
《炸弹追凶》剧照西奥多·卡钦斯基,是一位16岁就就读于哈佛大学的神童,智商高达167,从1978年开始,连续20多年从事邮寄炸弹恐怖袭击,主要对象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航空公司,故被称为“校航袭击者”。
本剧从FBI探员菲兹杰拉德着手此案展开,其中描绘菲兹(菲兹杰拉德)和泰德(西奥多卡钦斯基)的工作、生活、心理无比细腻且扣人心弦,两人斗智斗勇的桥段让人看得大呼过瘾。这个延续破解多年的案子因为犯罪者的紧密谋划而缺乏证据,菲兹大胆的采用对比语言学作为证据入手,不断地与神秘莫测的凶手以及僵硬傲慢的上级作斗争,以及在此案中牵涉到的众人,都为这个案子抽丝剥茧般的展开提供了华丽无比的舞台。
个人认为这个剧有几个特别值得称道的看点。
1·优秀罪案类美剧的所有优点
我认为,优秀的罪案类美剧必须要有:严密的推理逻辑、激烈的斗智斗勇、高潮迭起的破案经历、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以及引人入胜的时代感。
具有严重反社会人格却思想深度异常高深的凶手泰德是一位不出世的天才,当年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据称全美能够读懂这寥寥无几,他对社会的反感以及渴望被倾听的心理驱使他发表了一篇名为“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的宣言,菲兹通过一些奇特的用语习惯以及鲜明立场打算通过语言习惯来作为入手证据。开始时,菲兹的证据破碎而模糊,被同事和上级轻视,他偏执的不断探索下去,甚至与家人关系陷入绝境。最终在一次次的冒险下,他的证据越来越清晰,最终得到了大法官的首肯,愿意破先例的给这些证据以授权搜查令。
泰德的人格虽然被菲兹通过侧写描绘的十分接近,但是他远离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还是让FBI低估了他,司法部、媒体的压力让FBI一次次蒙羞,而作为主要探员的菲兹更是陷入无比艰难的境地。
从案件的语言学证据开始被发现,再到一次次的搜查失败时面临社会各界的批判,以及如何抓捕凶手,再到如何在法庭上击败凶手,本剧把这里面的矛盾表现的紧张刺激。同时,菲兹渴望将凶手绳之以法以及对自己语言学取证的自信在面临否定时绝望的坚持,以及凶手泰德因为缺乏家庭之爱走上了摧毁社会之路又无比的渴望家庭之爱的矛盾,都让整部剧的涉案人物无比立体。
这个案子从上世纪70年代持续到90年代,从报纸到拨号上网,从打字机到电话机,这些细微的用具却都是关键无比的证据,高度的还原性塑造了完美的时代感。
2·对犯罪者内心出色的刻画
我认为本剧对凶手长达数集的刻画堪称美国罪案剧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刻画之一。泰德作为智商极高的天才本不应该有着那样的人生,但是正因为他的高智商,他从小就被迫跳级到一个完全无法适应的环境中,并且因为他的高智商他与庸俗的众人格格不入,他认为所有倾注了感情的人都背叛了他,因为他极强的控制欲让他认为他的朋友应该完全属于自己,甚至是他们的女朋友也不能干涉。16岁就进入哈佛的他遇见了默里教授,默里招他加入一个心理研究小组并且和他无比亲近让他误以为得到了一位享誉全国的教授的青睐,而这个教授竟然是冷战期间参与政府洗脑研究计划的首脑,之所以选择泰德,就是希望以这个反社会的高智商人物来进行实验。得知事情的泰德人生观几近崩溃,他心中的恶魔就此被释放。所以客观来讲,泰德的罪恶可以说有可怜之处。
泰德遭受洗脑实验同时,泰德作为一个没有精神疾病的人,他也是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的。在他隐居的蒙大拿乡村,他会指导图书管理员聪明过人的儿子学习、生活方面的事,他总是积极的鼓励这个孩子培养自信的人生观,因为在他心底,他也不希望再有哪些聪明孩子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他在痛苦中自我承认,他想要的是一个家,一个做父亲的机会,而不是作为一个臭名昭著,让社会激烈讨论,让FBI头疼的炸弹客。他会在雨后,听着老式留声机播放的优美交响乐,在美国广袤而美丽的亚寒带森林中翩翩起舞。他的心中,是存在对幸福和美的强烈渴求的。
但是,他的可怜之处或者说那点仅存的人性不足以成为我们同情他的理由,他因为和女朋友发生矛盾,在车间里贴满了诅咒她的纸条;他因为唯一关心他的哥哥选择做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成家立业而向自己的嫂子不断地寄诅咒信,他渴望美好,却有着变态的掌控欲望,他总是和正常人隔着一层无法通过确一切可视的玻璃,他最终选择了罪恶。
泰德在雨中起舞3·菲兹和泰德的精彩对抗
泰德是一位天才,以为在学术上取得了骄人成绩的高智商人才。而菲兹只是个普通探员,他文化程度不高,靠着在夜校学习进入了FBI,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聪明且有钻研精神。
在第一次看到所谓的“宣言”时,只有菲兹发现了其中奇怪的用语习惯以及鲜明的价值观,没有人在乎这些,唯一肯陪他分析这些文字的同事在一次次失败后对菲兹失去了信心。唯一相信他并和他合作的是一个在学术圈毫不受待见被老学究们称为“对社会发展毫无意义”的语言学女博士。FBI逮捕泰德后,泰德轻蔑的质疑菲兹的“证据”,认为以菲兹的知识水平,想要破天荒的采用比较语言学作为证据只能作为法律届的笑话。但是,泰德也认识到,菲兹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确实是一个聪明又有可怕钻研精神的人。
最终,在他人的鼓励下,菲兹使出了点“骚操作”战胜了泰德,他把泰德视作精神依托的小木屋直接空运到空军基地,在这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道具面前,他告诉泰德,他的律师以及家人为了给他保命,编造了泰德还有“妄想症”的托词,这让泰德不再信任辩方,也让泰德最后一次感到被背叛。因为天才的泰德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人们认为他只是个疯子的说法,他始终认为,他也确实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天才,菲兹用这种心理击垮了他。
其实,菲兹内心深处与泰德有着很多共性,他十分肯定泰德的《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他理解泰德的内心,对他说。
你反抗,他们就称你疯了;或者你伏法认罪终身监禁,而你的理念永存。
这句话直击泰德内心深处,苟活对他来说毫无意义,而痛苦对他来说习以为常,他的宣言被更多的人听到,绝对满足他的欲望。
是否应该在杳无人烟的红灯路口遵守交通规则,菲兹在完结了此案后表现出极大的反感,他内心深处其实已经接受了很多泰德思想:技术控制了人类,催生了很多空虚的体系来束缚人的自由。
菲兹对体系的厌恶已经暴露无遗4·人性的胜利
如果是他的话,一定要阻止他。因为他的受害者,他们也有母亲。
菲兹在通过一些线索找到了泰德的母亲和哥哥后,他的母亲如是说。作为凶手的家属,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值得称道。泰德最终成为了恐怖分子有他们的因素,因为他们不理解泰德,虽然这不能说是他们的错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泰德教育城恐怖分子。在人性面前,他们愿意不包庇自己的家人,让正义给出答案。
泰德的家人参与最终庭审西奥多·卡钦斯基也曾是受害者,你用一些复杂的逻辑将自己描述成一名受害者。终身监禁便是我对你的期许。
鉴于你的恶行使人失明,愿你也如此,再也不可能看到日月星辰之光芒,大自然之美好,直至生命终结。
鉴于你的恶行使人失聪,愿你也在无垠的寂静中了却余生。
鉴于你的恶行使人行动不便,愿你的身体也被荼毒你心灵的暴力和怨恨所禁锢。
鉴于你的恶性致人死亡,愿你的死亡和你的生活一样,孑然一身,无人相知,无人相爱。
以上是在终审作为陪审团一员——校航爆炸案的受害者查尔斯·爱泼斯坦在判决泰德时所说的话,在第一次庭审没能顺利完成,菲兹无比困惑时,爱泼斯坦前来和菲兹握手致意,向他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当菲兹花了数年,历经无数挫折失败,生活彻底崩溃后是什么能够再让他坚持下去,就是受害者对他的敬意,让他明白他所做的事不仅仅是与高智商罪犯的斗智斗勇,而是作为正义的守护者,去为受害者讨回公道。
而曾经的受害者以及其他陪审团成员也一起给予了对泰德而言最大的惩罚:让他的痛苦伴随他终身,而再也没有轻易解脱的机会。
菲兹与受害者握手这部剧只有8集,一开始还用了插叙的手法强化了这个案件的困难性,用主角菲兹在推理过程中不断地挫折和不断地突破来推进剧情,慢慢的把泰德这个凶手形象一点一点的剥离出来。整个剧集剧情紧凑,高潮迭起,会让你忍不住一口气看完。
剧中菲兹这样偏执又大胆冒失的小探员,泰德这样将自己的痛苦化为对整个社会无情报复的自负凶徒,都在演员的演绎下显得十分生动。不同故事线下不同的镜头也塑造了不同的观影感受,将紧张感、危机感、罪恶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很不幸世界上又因为不被理解而遭受苦难的特殊人群,但我们绝不会同情因此而丢失了对生命敬畏的暴徒。俗话说——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写在最后,个人认为自己的写的一些书评和影评有些过于拘泥于剧情,这样既做了不好的剧透,又限制了自己的发挥。从下一篇开始,我会加重个人观点,弱化原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