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着》
上学期室友推荐我看《活着》的小说,我是个得过且过又因几分所谓文采便有些许自命不凡的人,每天都在巴巴地做着一夜成名的美梦,梦做着,并沉醉梦中规划的大好前途,守着一张永远不可能兑换的巨额支票,我扬给别人看一角可以换得不知情的人的逢迎,悄无声息的炫耀,渴望所有人看到我内心的轰轰烈烈。
却怕得要死,生怕身边有人看穿了我的空头支票。室友饱览群书,我便也随着心中的不安与被人超过不甘捧起书本。意料之中,书拿着,翻看的时间少之又少,根本不能静心看。哦,正巧英语课嘛,翻一翻吧。
好的作品是让心跟着沉浮的,眼泪便溢得止不住。其它室友只当是笑话,我平素咋咋呼呼惯了,又小气爱哭,看《活着》看哭,不可理喻又理所当然吧。
佯装回寝室拿东西,我从令我窘迫的英语课上逃了出来,抽抽搭搭地和着迎头扑面的小雨,富贵的命运被作者用平静的文字压迫得我喘不过气来。
这是第一次看《活着》的心得,不敢再看第二遍。至于活着,并没有多大的感受,原本我就是浅薄的人。
钟老师讲《浮士德》说魔鬼和浮士德的交换条件就是在浮士德感到满足的时候取走他的生命,我想我是浮士德的话,魔鬼会轻而易举地完成任务。可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嘛,时间长的很,今天没达到的,就明天做吧,于是,我很轻易地重复前一天的舒适安逸,而且能压制心中偶尔冒出的不甘和不安。周而复始,乐此不疲。
今天,照旧在十一点的周五早晨慢悠悠地从床上爬起来,百般无聊,看起来了葛优和巩俐演的《活着》。我以为,已经看过一遍,我会有坚强的内心。但是,我没有。在洞悉的剧情里哭得无法自拔,已经知道的悲剧更令人绝望。
弹幕里说富贵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深有同感。弹幕里又有人说,这怎么和书里不一样,没书好看。我不敢苟同。电影比书仁慈得多,放缓了剜心的动作,若是照书搬来,我怕是不敢仔细思索了。
暑假的时候我迷《白鹿原》的电视剧,看不过瘾找了书来看,暗暗庆幸电视剧中填了“二豆”这个角色,让白鹿原更像《白鹿原》,原上的愚昧和善良人心仍在。《活着》也是如此,“苦根”的活着,让那份微弱的希望残留,富贵得以慰籍,虽然富贵算是咎由自取,但其他人(他老婆和女婿)无罪。我也暗暗把电影算作我看书看得心酸委屈的安慰。
昨天杨老师说《红楼梦》很可能不是曹雪芹写的,里面有着反清复明的心,所以才成为当时的禁书,还反复强调,这是新闻真真切切地报道过。我听得胆战心惊,认识全碎了,祈祷这是危言耸听,坚信不疑十多年的事告诉我是假的,一把辛酸泪怕就不是曹公洒的了。
忽然觉得我有些像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