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文字家园】
雨巷|七律
青衫偏忆西江月,朱伞常思窄巷东。
长夜孤眠残烛影,疏窗独卧满墙风。
花开一屋愁何起,雨打三更恨未穷。(黄茗句)
枕上茫茫千百绪,丁香与我幸相逢。
作者/北十三思
青衫爱忆江南雨,纸伞常思窄巷逢。
独枕疏烟檐堕燕,孤眠残夜树穿风。
花枝梦里无心采,醒转痴情有意笼。
明月茫茫翻万绪,丁香与我幸相同。
二版,(修改了不工整的颈联,和二联的对偶句。)
青衫怕忆江南别,朱伞常思巷北逢。
残夜孤眠空壁影,疏窗独枕满堂风。
花枝梦里无心采,醒转闲情有意笼。
明月茫茫千百绪,丁香与我幸相同。
三版。(经纳兰老师和黄茗老师指点,有了最终版合格的作业。)
青衫偏忆西江月,朱伞常思窄巷东。
残夜孤眠空壁影,疏窗独卧满墙风。
花开梦里愁何起,叶落泥中恨尽空。
枕上茫茫千百绪,丁香与我幸相逢。
又梦江南烟雨桥,只生此为一人去
备注:此为旧作。
原创/北十三思
如果生命不过是一场长长的梦,而这场江南的梦则是一场长长的雨季。雨季开始,在雨中,天潮潮地湿湿,长长的湿腻腻的青石板路。一把油纸伞,一袭白色丁香花朵的旗袍,安静地行走在雨巷的身影,似梦似幻,徐徐而来。
1.雨:
“咦,天又下雨了!”一只白皙纤细的手从窗子里伸出来,“滴答”,接住了从天空中滴落的雨珠。
我的耳机里,此时正循环播放着林俊杰的歌曲《江南》,在我的眼前仿佛见到一位温柔的少女。女子身上的旗袍上面印着一朵一朵蓝的白的丁香花,钮扣在领子下面打着一个结子,肩上袖口开了小叉,腰身做的极窄,更勾勒出身体的曲线的玲珑姿态。那只有檐下伸出的素手,撑开了油纸伞,执伞而行,一路徐徐而走着。
她踏着江南烟雨,她踩着雨滴跳跃的音符,缓缓地走在戴望舒的雨巷里,若丁香般的女子,一路的画意,一路的诗情,这一场长长的被淋湿的诗梦。远处的人家渐渐更远了,少女执伞的背影也不甚清晰了,一切皆模糊了,脚步在长巷青石板上的回音仔细倾听依然隐约可闻。
“滴答”,窗外雨声又响了,今年秋天的雨下得似乎有点多。我推开窗子,习惯性的伸手出去接住了飘落的雨丝。放眼眺去,小雨如随意而洒脱的笔触,不远处的花草树木,给雨水一洗,更加鲜艳香妍。雨丝慢慢地晕湿了随处可见的风景,若晕开的丹青山水画卷,细致到潮湿的泥土、青石板上生长的青苔、老墙根下的阴影、以及树干上的各种斑痕。
淅淅沥沥,雨一直下着。雨中的小镇,笼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氤氲着一种梦幻的味道。在这一场梦里,长长的雨巷,永远有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踩着年深月久的青石板路,缓缓地走在雨里。我突然有些恍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置身入梦之感。
江南的雨,它总是淅淅地,细细地下,除了雨滴落在地上的声音,其他别无声响。过了良久,我关上窗子。耳畔依然可闻落雨时雨水顺着房顶的瓦沟檐角,滴落地上的小水洼坑里时轻轻地“滴答”声音。民居里两旁高耸的墙头上,一枝半盛开的桂花悄悄地探出来,冷香渐淫浸熏染于烟雨水雾气中,花开似梦,似梦非梦。
2.桥:
流水与小桥,雨与小巷,江南的雨缠绵,江南的水更多情,江南的桥多姿。江南的诗意,在水一方。它在那一座座古桥下蜿蜒绵亘的流水中流淌着,宛如从烟波水岸袅袅娜娜走来的一个绝色女子,锦衣青丝水袖长舞,回眸柔情万千,顾盼间妩媚生姿。
著名文人木心的家乡江南乌镇便是典型的水乡小镇。乌镇的建筑,大多以水为街,桥为路,“出门即遇水,百步遇一桥”,据闻在那里史上桥最多时大约为120多座,真是“百步一桥”,现还存世30多座古桥。桥边种植有大量树木,有很多品种,或杨柳垂丝、或是槐翠香樟等,亦或种植有各式花卉。
江南人家尽枕河,街道、民居,尽皆沿河,沿水而建,正可谓“举目所见人家皆尽枕河而居”。所以桥,在江南是绝不可少的。它们通常倚水而建,极为常见,且形态各异,比如:古朴简单的青石桥,造型多变奇特的木头桥。在常年多雨的地方,一般还专门便建有廊桥。
廊桥,其有用以遮风避雨的用途,当地的人们平日除了避雨之用,还用来聚会和集市买卖。经过河坊廊桥边的街道,平日里便设有很多传统小吃摊点,如各式糕点、炸豆腐、香酥饼等等,皆是极佳的美味。除了一些风味小吃之外,那里行走几步不远,也开有饭庄和酒肆,既美味又实惠。
在江南的小镇里,桥的作用不仅是联系两边水岸间的通道,更是观赏风景的好去处。人站在桥上,可将四周山水风光一览无遗。而乌镇最知名的景观应是西栅的通济桥和仁济桥,它们又被人合称“桥里桥”。这两座桥组合在一起竟成直角状,两桥交相呼应,形成了当地闻名的“桥里套桥”。
那里的人们把桥看作是会带来好运的事物。到了元夕时节,还有一种和桥有关的独特的庆祝方式,名曰“走桥”。
入夜时分,当地女子们会一同结伴出行,她们会相约走完不同的十座桥,在这其间她们便将自己手中携带的药罐投入水中。这种仪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祈福式,意味着会保人平安康健,可祛除百病之意。3.戏:
在江南行走,曲折穿过各种长巷、短巷,走过风里、雨里,走入了江南淫淫霏霏的雨里,走入了江南想入非非的梦里。
绵绵细雨,空气湿润,人们仿佛能闻到那青石板路上夹杂着青苔潮湿的味道,风声中依稀可闻从雨雾中涌出的一声戏曲的哀叹,婉转而低沉。
我记不清是在秋天还是其他季节,儿时第一次听戏,我印象中大概是随着家里的大人,带着我去了一个很大的村子里做客吃酒。我依偎在大人的怀里,宴席上一片嘈杂声,人们有说笑声,有吃菜的声音,有嚷的声音,还有不时来敬酒的……
我正瞧着,当时一声“咿呀,此生只为一人去……”,一音色儿清亮的唱腔响起,伴着一支胡琴拉响的背景中,只见戏台上如烟似雾,仙气袅袅,一个女子缓步移出,面容美目秀眉,兰花指上翘起,身穿锦绣长帔,不知何时间好似随着行云流水的长云水袖上下翻飞,宛若瀑布泻出。
透过席间菜肴袅袅升起气的热气,清亮地曲调声传来,唱腔从二黄慢板,再转原板转流水再推进至高腔,终于那最华彩的一段唱腔后,却又归于一瞬寂静中。“好!”在人们一片喝彩声后面,悄然地掀动了我内心中某一种莫名伤感的情绪的最初萌芽,或许就是至此产生了,于那次儿时那一天首次关于戏曲的所有的记忆。
我现在居所的住处离河岸很近,只小半里路光景。在靠河岸边,有一所小茶馆,那是一座带有天井的老房子。房子内布置有简单的摆设,那陈旧的雕花木桌上,放着一排排茶碗器具。馆内常有曲艺表演,素来热闹,我亦常去那里吃茶听曲儿。而说是去吃茶,其实也真的是吃茶,在茶香袅袅中,我顺便一饱耳福,听听戏曲儿,同时还眺望下河岸的风光,虚度偷享一下浮世清闲辰光。
江南的杭州一直盛产好茶,古时候早在唐朝时期,便有杭州茶叶的记述。在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提到“钱塘天竺、灵隐两寺产茶”。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也有记载道:“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在《咸淳临安志》中,也记载有“岁贡茶叶”的地志,便可知当时杭州的茶叶已被列作贡品之用。
作为名茶之乡的杭州,自来茶肆林立。古时茶馆门前插四时花,悬挂以画。四时皆卖茶汤,冬月更添卖以雪泡成茶,或梅花酒。大街上每夜亦开市场,有车担浮铺者,续添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品尝。茶起时须要奏乐鸣鼓曲和,非寻常之事也。
据说乾隆帝下江南时,曾到过龙井胡公庙品茶对此赞不绝口,封胡公庙前18棵龙井茶树为御茶,龙井茶自此声名鹊起。“老龙井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未若龙井茶之清馥隽永也。”
如今吃茶、听曲儿在江南水乡都是平常事情了。若放在从前,这必是要有讲究的了,特别是听戏曲儿。听戏,首先是戏台,必须先搭建完成一个台子来。戏台子则是专为唱戏艺人们表演而设的一个舞台。其大部分基本上为木结构建筑,从高度讲大致可分为单层、双层两种类型。单层戏台是指戏台建在一个台基上,台基一般高度大约为1米左右。
在鲁迅先生书里曾经所描述过的,则是在船上听社戏,在水乡乃是更常见的。人们纷纷在晚饭后,趁着月色,摇着船而去听戏。远远便听到那宛转悠扬的戏曲声,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河两岸生长着豆麦,快靠近戏台处,放眼望去,水上全是看戏的人家的乌篷船,密密挨挨。
记得前不久的一天,我正在一个茶园子里吃茶,耳听旁桌有人唱道:“可惜了,终还是有曲终人散日。”当我听到这句唱词时,内心竟顿生出莫名的寂寥,惆怅万千来。
直到返回家的路上,我也还好一阵的莫名感觉到伤感,至今那种感觉仍珍藏在我内心的某个角落,就尤如儿时第一次听见那一句“咿呀,此生只为一人去……。”我整个人仿佛还尚在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