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haoxiaolin
春日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孩子的问题,归根结蒂是家长的问题。当一个孩子出现问题了,并不单纯是这个孩子的事,在孩子背后,肯定有个问题家庭。可是这两者究竟存在着怎样的一个因果关系?在听了济南逢霞老师《家庭治疗视角下的儿童与青少年》一课时,得到很多启发。

案例一:抢钱的孩子

【事件】11岁的小男孩跟着初一初二的孩子一起去跟一年级的孩子抢钱。妈妈认为自己家族祖宗八代没有抢钱的,爸爸那边的家族也没人抢钱,所以这个孩子的行为是受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父母情况】夫妻都是本市人,大学同学,结婚时常会发生矛盾,只要一吵架就各回各家,然后双方家族就会参与到小两口的战争中,最后演变成两家人吵架,以至于达到动手的地方。于是只好离婚。但因为还有感情,又复婚。但只要发生矛盾依然是之前的解决方式,因此处于第二次离婚当中。

【孩子说法】我知道抢钱是不对的,所以我抢的钱都给了大哥哥花。如果我不帮我的大哥哥们抢钱,我在班里遇到事情的时候,大哥哥们就不会替我摆平了。

【因果关系】孩子在班级里遇到冲突的时候,不能自己解决,需要找比他大的人和许多的人替他解决。这就和他的爸爸妈妈在婚姻里遇到冲突的时找各自的爸妈帮忙解决的处理问题方式如出一辙。

案例二:打架的孩子

【事件】刚上小学,和同学打架,被请家长。

【孩子状态】第一次沙盘,孩子垒了一座大山。有一辆动车想穿越大山。(说明孩子有压力,但也有动力,想解决自己上小学的不适应。)第二次沙盘,一拳把之前的动车打到了边上,说火山爆发了。(映照的是母亲因为孩子开学事情的忙乱心烦气躁,和孩子父亲吵架。母亲不觉得这是事,但孩子会有想法。)然后孩子发生和同学打架事件。与之打架的那个孩子,之前已经打遍了全班。这个孩子的父母要离婚,处于冲突状态,夫妻俩都揍这个孩子。

第三次沙盘:孩子把自己之前的摆放的东西都拿走,摆上了妈妈喜欢的房子,花草树木河流小桥,边摆边说,妈妈这是你喜欢的,这也是你喜欢的……孩子知道自己被请家长,开始讨好母亲,而放弃了自我的发展。

【案例启示】幼升小,孩子有压力;夫妻关系对孩子有影响;父母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了孩子。孩子为了照顾父母,选择放弃自己的发展,去讨好自己的父母。

    案例三:关于留守儿童

     【事件】一位心理老师跟随电视台去留守学校采访,心理老师上课时坚决不同意挑选看起来机灵、上镜的学生做沙盘。因为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孩子和钱之间,孩子就是那个被选剩下的,孩子已经有了第一次的被抛弃感,心理老师不能再让他们有被挑剩下的感觉。去采访的记者还发现,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也不一样。在有的村,留守儿童很独立很自信也显得很有能力,给大家介绍情况,安排生活,做的特别好,展现出很积极向上的样貌。另一个村子里,孩子是蔫蔫的,不说话,状态特别不好。

【因果关系】之所以两个村庄的留守儿童样貌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是因为他们各自生活的小系统不同。一个村的大队书记一直在告诉记者他们没问题,他们能做的好。在这个系统里,孩子感觉到的是自己很棒,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也不觉得自己可怜。另一个村的大队书记则说,你们要是没拿钱没拿东西不行啊。可是给了他们钱和东西,也是怨声载道。家里的老人,爷爷奶奶也只有五十多岁,不劳动,不停的说孩子苦啊,我们命苦啊。因此给孩子构建的也是我是不容易的,都欠我的,我命不好这样的一个系统。

案例四:不上学的女孩

【事件】一个三年级女孩,不能上学,不说话,不和别人交流。在住宿学校,不吃不喝不睡,站在大厅,喊着我要回家。妈妈伙同副校长和保安把孩子绑进了学校,后来就不能进校门,碰到校门就哆嗦。

【因果关系】女孩八个月被送到农村老家,哭了两个月。小学住校引发了曾经的创伤。早期的母体分离焦虑,会导致杏仁核变大,在遇到相似情况后,会引发孩子恐惧、焦虑、退缩甚至发怒和攻击。

【事件发展】该女孩初二时,又不上学。人际关系很好,与同学老师相处都好。

【因果关系】父亲出轨,妈妈指使小女孩以玩游戏的借口查看父亲的手机发现的。女孩左右为难。女孩担心这个家散了。所以孩子是用不上学这样的招数让父母把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以牺牲自我的发展来保卫这个家庭。当夫妻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通常会卷入其中,比如生病、比如不上学。这个时间,女孩的姐姐要出嫁,姐姐六岁前也是在农村长大,回来之后特别粘妈妈,非常讨好妈妈。姐姐也一直在照顾妈妈的情绪,所以女孩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姐姐走了,谁来陪妈妈,于是选择自己来陪,不上学陪。

    案例五:躲着父母的儿子

【事件】儿子在家老是关门,啥也不跟父母说,母亲无法忍受。后来儿子考上大学,行李收拾妥当后,平时不吭不哈的儿子,突然口气强硬地对父母说:不准到学校送我!只能送到机场。上飞机前,儿子又对妈说:不许给我打电话,有事我会给你们打。之后无论是父母发短信,上QQ,儿子都不理。过一阵子,儿子打了个公用电话,说手机丢了,干脆不联系了。冬天,妈给儿子寄去棉被和羽绒服。但没隔多久,包裹又原封不动地寄了回来。

【因果关系】妈妈事无巨细,对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没有自己的生活,事事都以儿子为中心,“我最受不了的是,我不知道他现在都干嘛!”这其实是对儿子的一种掌控,一旦完全失控,母亲很失落。

【启示】好多家长说自己是牵挂孩子。把‘牵’字拆开了写,上边一个‘大’,下边一个‘牢’。你牵挂谁,谁就难受。首先,我的地位比你高,要呵护你;其次,我不信任你,你啥也做不了。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啥都做不好时,他无法自信,他不会长大,他也没有动力,创造自己的未来。家长通常会来反映孩子的问题,其实,这正是父母自己问题的一种投射。孩子小,不会表达,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以小孩的方式,来反映父母的问题。这正是伤害与被伤害的一种循环。

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认为人的情感分为两种:忍受得了的情感是α元素,忍受不了的情感的是β元素。一个人要想健康地、愉快地生活,就需要把自己的β元素转换成α元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智功能,可以被称为“阿尔法功能”。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容器,接纳、保留、吸收、并消毒这些β元素,并赋予其意义,变成孩子能够接受的情感,然后返还给孩子。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当他的β元素被转化成能够在自己的心理被消化的a元素,就可以被心灵吸收,然后把这些元素作为情绪和理智发展的建筑材料,从中发展出一种思考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比如当看到孩子的情绪很不好的时候,一种父母会说,你一个小孩子,有什么可烦的,无病呻吟罢了。这基本堵住了孩子将β元素转换为α元素的渠道。好的父母会这样说,我看到你最近比较烦,是什么让你这么烦呢?孩子的情绪就会得以疏导,慢慢的孩子也就学会了如何去净化这些不良情绪。可惜的是许多家庭非但没有净化的功能,相反会把许多β元素加倍给了孩子,让孩子充满负能量,也就引发孩子的各种心理危机。

当家长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长。只有自己成长起来,才能成为那个帮孩子净化的容器。

根据济南逢霞老师《家庭治疗视角下的儿童与青少年》讲座整理而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