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金律

2019-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路漫路漫
教育的金律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

生命在劳动、学习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

教育的金律 教育的金律

从这一循环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教育的规律与金律:

1. 任何人对当前具体的学习、劳动的兴趣(渴望或厌恶程度),总是以前学习∕劳动的结果。

2. 儿童获得学习∕劳动成就的途径,既应该是多元的,又是有所规定的。这里的多元,指的是应该创造丰富多彩的学校精神生活,让每一个儿童从中获得成功的机会。这里的规定,指的是每个孩子都无法回避主要学科的学习,而且也不能借其他领域的成功,来最终替代这些重要领域中的失败。

3.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核心因素是儿童内在的尊严感(也可以称为道德感),责任心、意志力、动机都根源于这种内在生命的感受。我们可以相信,一个儿童若果能在某些正当领域中获得成就,赢得存在的尊严,那么他纵然无法再所有领域都获得同样的成就,也一定不会允许自己在主要领域出现恶劣的情况。为了保持自己的自尊,他既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继续保持领先,又要在共同体认为主要的领域中克服困难,不至于成为笑柄。

4. 成就感,也就是幸福感和尊严感,适合所克服的困难程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没有困难的学习∕劳动,将不能导致真正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也因此,娱乐性的领域,虽然为生命的整体提供了营养,但不能为这一核心——尊严——提供滋养。

5. 但是,前面所指的是“自己所克服的困难”,与之相反,如果困难过大,学习∕劳动者最终没能克服,而成为一次失败(能够再度冲刺加以克服的困难将依据此定义不能叫做失败,而只能视为多次挑战而克服的重大困难),那么失败将产生负面的效应——带来挫折、沮丧、畏惧的感受。

6. 每个人承受失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除了无所谓的麻木之外,一个人在前面同一领域的成功越多、越大,能承受失败的能力将越大。能承受失败,我们定义为“愿意在此领域再次挑战”,而不是无所谓,或者转身在另外的领域去获得成就感以弥补这里的失落感。

7. 意志力、责任感,正式克服困难的副产品;而自尊感、信心、渴望与热爱,则是获得成就的副产品。

8. 当一个孩子在成功地穿越学习∕劳动过程之后他的意志力与责任感,以及自尊感、自信心,以及对学习∕劳动的渴望与热情都将随之增强。如果这种正面学习占据着他学习生涯的主导生活的话,那么我们将在不久之后得到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着“想做个好人”、“想成为一个卓越者”这一美好愿望的人。

9. 而这一愿望,就是内在道德感的核心与动力。也就是说,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是爱他人、爱知识、爱世界的出发点。自暴自弃者,是谈不上对他人和知识的热爱的。

我们可以把教师在促进学生步入良性的教育学循环中能做的事归为三类:

一是开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让不同孩子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就。

二是在所有孩子必须穿越的重要精神领域,即智力生活中,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克服困难。

三是采取一种成长性评价,即肯定学生的探索过程,在学生不会学习时不进行粗暴地打分,而是设法让他通过学习、掌握知识之后再进行评价。同时,在评价中区分对具体知识正误的评价和人格的评价,即在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的错误时,仍然肯定其人格,通过区分知识与人格,通过在他完成探索后再进行正式的正面评价的方式,即从成长的角度而不是欠缺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智力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最后一点在教师面对学困生问题的时候尤为重要。只要想到自己的粗暴评价虽然在眼前是公正合理的,而且既省事又方便,但事实上确是在为自己的教育成功设置绊脚石,自己粗暴评价所必然导致的事实将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教师若真正理解了这一教育学循环,必将不屈服于任何条件、任何环境的借口。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代序——干国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