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读书读书笔记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梁启超家书》

2019-01-24  本文已影响183人  月丫读书
《梁启超家书》

在我国三千年历史中,商鞅 “作法自毙” 终遭 “车裂”,王莽食古不化,也被砍头,王安石旧瓶装新酒,最后能保全首级,也是 “命大”。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惊人的变革不是以变法人的性命为代价的。所以之前对康梁二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走逃很是微词,作为变法核心人物在危机时刻没有挺身而出、没有置生死于度外,完全体现不出变革中应有的胸怀与胆魄。读《梁启超家书》,改变了很多对梁启超的个人偏见,也让我开始反思自我知识的陋蔽,反思一贯的固定思维模式,反思未经验证就盖棺定论的总结。


《梁启超家书》虽是父母与孩子们之间的家信,除了日常生活琐事、家长里短外,信中时时勉励孩子们通古今之变、学中西之长,见识和学养应兼跨中西两型。窥一斑而知全豹,作为经历从封建帝制到新民主革命,梁启超不仅与时俱进还能站在时代、学术的前沿,其思想格局与前瞻眼光无人能及。

梁启超是最早介绍西方考古学理论、方法,并系统总结中国传统金石学成果,是极富远见卓识的史学大师,也是一位非常重视遗址搜寻和田野发掘的热心倡导者。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眼光和信心,决心以学术薪火传家立业的 “饮冰室主人”,才让长子梁思成赴美国学习建筑、次子梁思永学习考古。这一安排,皆是为了让当时不受中国学术界重视的冷僻专业,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为中华民族在这一专业学问领域争一世界性名誉”,他在致子女们的信中说:“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条路,将来互得联络观摩之益,真是最好没有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梁启超的目的达到了,梁思成与梁思永学成归国后,分别成为各自专业学科中,统领一代风骚的宗师。只是天不假年,多病梁启超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在一百多封家书中,他们经常提起的话题就是父亲的健康,父亲给孩子的书信中永远都是报喜不报忧,时时宽慰在外的孩子,勿念勿忧。

早在1926年初,梁启超因尿血症久治不愈,他不顾朋友们的反对,毅然住进北京协和医院,于3月16日做了肾脏切除手术。极其不幸的是,手术中却被协和医院误切掉了健全的 “好肾”(右肾)。在他以后虚弱的生命中,只靠残留的一只 “坏肾”(左肾)来维持供给。

此时西医在中国立足未稳,大受质疑,而手术主要主持者乃是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协和医学院院长刘瑞恒。

为了维护西医社会声誉,以便使这门科学在中国落地生根,对于这以人命为儿戏的事故,作为亲身的受害者梁启超不但没有状告院方,相反在他的学生们通过媒介向协和医院进行口诛笔伐、兴师问罪之时,梁启超仍把西医看作是科学的代表,认为维护西医的形象就是维护科学,维护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他没有上诉法庭,不求任何赔偿,不要任何道款,并艰难地支撑着病体,亲自著文为协和医院开脱。

1926年6月2日,《晨报副刊》发表了梁启超《我的病与协和医院》文,内中详述了自己此次手术的整个过程,同时肯定协和的医疗是有效的。

梁启超默默承受着内心的煎熬与苦痛,维护着他笃信的科学与进步事业,而代价是他的整个生命。与其说梁启超误切好肾是被他所 “笃信的科学” 所害,不如说是他为科学所做出的牺牲更具理性和人道。

他在1926年6月5日,致女儿思顺信中委婉地说道:“近来因我的病惹起许多议论。北京报纸有好几家都攻击协和(《现代评论》《社会日报》攻得最厉害),我有一篇短文在《晨报》副刊发表,带半辩护的性质,谅来已看见了。总之,这回手术的确可以不必用,好在用了之后身子没有丝毫吃亏,唐天如细细珍视,说和从前一样,只算费几百块钱,捱十来天痛苦,换得个安心也还值得。现在病虽还没有清楚,但确已好多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好,或者是协和的药有效(现在还继续吃),或者是体息的效验,现在还不能十分休息(正在将近毕业要细阅学生们成绩)半月后到北戴河去,一定更好了。” 但梁思顺看到的是,不但梁启超的北戴河之旅未能成行,原有的理想也被击得粉碎。

1928年5月底,清华国学研究院学期结束,梁启超将学生论文评阅完毕,身体不支,即请假回天津养病。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57岁。

泰山崩塌,梁柱摧折,哲人已去。

梁思成在追述父亲得病逝世经过时说:“先君子曾谓 “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方在清华、燕京讲学。未尝辞劳,乃至病笃仍不忘著述,身验斯言,悲裁!”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后几句。这篇文章写于1900 年,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 “少年中国” 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以上种种,我们看出作者是如此热切盼望祖国的自立、强大、繁荣,而不惜以身试险。


梁启超不仅是国学大师、教育学家,也是可爱可亲的慈父、思想开明的家长,他与子女们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在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即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又重视孩子的理想信念,既有对孩子成长的陪伴 ,也有让孩子独立的信任,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引用书信中梁启超时时勉励子女的话: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作者目录:月丫读书 - 首页

上一篇:彩衣怀橘未尽时 —— 读《我与地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