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书分享---工作篇
《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作者克里斯坦森,哈佛商学院教授、管理思想大师、“当代50名具有影响力思想家”,罹患淋巴癌之后领悟到人生真谛。本书开篇点题---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千面体,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很多时候我们期待别人能给一个明确的解决流程,所以网上随处可见“做到这四点,保证你有幸福的婚姻“、”理财6条准则“、”每天吃几样东西,抗癌!抗衰老!“,”女人一定要懂得的几条规则“。但生活的基本问题并不存在特效药和快速解决的方法。我们需要借助一个或者多个好的理论,结合生活实践去探寻我们的人生目标,探求的过程比得到的结论对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即使再复杂的经历,人生拆开来也不过是工作和生活两个部分。工作是牟取基本生活资料的手段,生活是其它不可或缺因素的组成。如果能在这两个领域都达到有“幸福感“这个目标,这样的人生应该差不到哪去。残酷的事实是只有极少的幸运儿从小就目标明确,并且有足够强大的物质支撑,让他们在热情而快乐的工作生活中从一而终。我们绝大多数人要在”找到理论---定出战略---坚定实施“这个过程中循环往复。有啥办法呢?这还不是你的人生
本书理论对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企业发展都有一些可学习的地方。以下我将各个部分逐一来进行阐述。
工作篇
凡事想要做成功,都有通用的流程,即“确立目标—制定方案—执行—反馈”,即使细节处理不同,宏观看来还是万变不离其综。工作亦是如此。本书中关于工作的大致脉络如下思维导图所示。

首先要明白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工作一定是出于某种动机,而这种动机可由“二因论“或称之为“动因论“来解释。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由基础因素出发,考虑自己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即会考虑薪资水平,社会地位,社会保障,工作条件等等外部因素。通俗来说就是别人看的见的一些条件,在中国绝大部分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铁饭碗“,希望孩子从事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行业都是出于基础因素的考虑。人们自己选工作时也是优先考虑薪水问题。诚然,先生存再生活是起码的条件。但我们不难发现所有工作最开始都是笑嘻嘻,最后哭唧唧,还是咬牙坚持,在一眼看到头的生活里挣扎沉沦,爱不上又离不开。
如前面所说,少数的幸运儿会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心之所向,一心向着自己热爱的事业狂奔,他们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正能量满满。这样的工作表现就是出于“动力因素“。在工作中,遇到挑战,解决问题,获得认可,提升责任感,获得个人成长。比如普通的科学家,运动员,还有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他们的薪资相对于一些高薪职业来说简直不值一提,但他们愿意为自己做的事奉献所有。
幸福是一种心境,而随之带来的优渥外部物质条件是幸福的附属品。
有太多的人觉得要先活下去,选择了自己并不热衷的工作,在时间一天一天的洗刷下被蚕食心灵,向命运妥协。动因理论建议你:问自己不同类型的问题,而不是总是纠结于过去问过的问题。比如:为自己,这份工作对我有意义吗?这份工作将会给我带来发展机会吗?可以提供条件让我成为想成为的人吗?我还能学习新东西吗?我有机会获得认可和成就吗?我将会被赋予更多责任吗?这些才是我们真正的驱动力。
如何找到自己的驱动力呢?原谅本书没有给出公式一般的答案,笔者也无法给每个人准确的答案。生活不是数学题,没有标准答案,而是语文的灵活问答。我们只能不断地思考,用心观察生活中的心流体验(心流,指做某件事时全神贯注,开心平静,甚至感受不到时间流逝的状态。下一本书准备看这个,敬请期待哟~)。从而满满摸索,尝试,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那么,有读者要问了,我现在该怎么做?
就到了我们战略制订的问题。
我们常听一句话“计划不如变化快“,这里面的计划就是指周密战略,也就是你可以看见预期的结果,制定了计划,一步步实施就能到达终点。生活可比娃娃脸善变的多,所以随时都有变化,意外出现,变化发生时,我们需要应对,就出现了应急战略。有时候要是一根筋和最原始的计划死磕,有较大的可能原计划夭折。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先订出计划,在机遇出现的时候进行应急调整,反复解决偶然问题,稳定之后形成新的周密战略。
如果你足够幸运,已经清晰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就适合周密做计划,不去考虑意外因素,坚定不移的去执行。
要是没有找到这样的职业,你就要有应急战略,不断地去挑战一些事情,不要怕失败,并根据经历和自身的感觉以及从过去经验中学到的东西去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循环,直到你了解心里想真正想要做什么,周密战略则开始运转。随着职业经历的积累,你最终会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并在这个领域做的很出色。
目标清晰后,制订实施方案,这时我们需要考虑达到目标要做的事情。一些计划看起来很周密却难以执行原因就是制定步骤是假设条件。我们在正式开始某件事之前,一定要考虑:“在哪些前提假设得到验证的条件下,才能证明你的策略时正确的?”这是减·麦克米伦和瑞塔·麦格拉斯创造的“发现—驱动理论”,这个理论在企业运作中运作比较多。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决定作出某种改变的时候,要考虑现实因素是否合理,能否支持战略运转。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在没考虑好方向时就盲目“裸辞”,幻想外面有多大一片天,结果车站都走不出去。有梦想是好事,成功了才算数,不然就是梦。
目标清晰,方案合理,接下来就要合理配置资源。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人脉都是资源。但生活琐事,常规工作,意外任务都会挤占我们的资源。我们在有清晰的目标后,应该把大部分资源投入到实现你目标的事情当中去。大多数时候,失败的根源是把资源投资在眼前可见的回报快的事情上,比如优先让自己看电视,娱乐,获得短时间的快感,还有更为严重的比如吸毒和豪赌。这些都是急功近利,超过了对长期成功的期望。
我们有资源时,有意识的把资源放在你最看中的事情上,不要任由大脑进入自动驾驶模式。人性有太多弱点,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一次次小错误就会把你带离轨道。任何一个战略都是从日常中数百次小决定中产生的,资源配置表明了你最在乎的事务。记得,把资源投入你真正想要的方面。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绝对不可以坐在象牙塔里想象,把所有的可能性想一遍,指望某天答案自己跳出来。一定要执行,一定要去做!很多人会把正能量归为鸡汤,原因就是没有去做,光喝汤了。
工作和家庭经营、朋友交往相比也是属于回报快,迅速有成就的事项,但生病后的作者深恶体会到,家人朋友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最近看韩剧《Hi, bye!mama.》深有同感。下个部分,我们讲本书对于家庭生活的影响。
如果您耐心看完,觉得有收获,记得点赞评论。我们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