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一怀愁绪
古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中,多愁善感的文人以其生花的妙笔,将千种愁情万般哀思,铸就成脍炙人口的经典佳句名篇,敲打着我们的心扉。他们一怀愁绪,充满忧患,以愁寄情,以悲为美。细细咀嚼这些充满复杂情感的文字,感受古人的这种独特的悲情文化和审美心态。
一、爱情难解之愁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就是人因自然景观所引起的心里和情感的变化,就是面对风花雪月山川名胜而动的“恻隐”之心,即所谓“物皆著我之色”。这种主观情感和自然景物的完美融合正是古代诗人崇高的精神追求。而幽冥深邃的人之性情,大多尽显一个“愁”字,他们或以“愁”入诗入句,或营造一个“愁”的生动意象。他们感悟不同的人生,将无尽的愁心忧绪幻化成动人心弦的美丽诗篇。《钗头凤》是陆游的代表作。全篇笼罩着诗人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
二、相思寂寞之愁 如果说“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表达的是一种坚贞,那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蕴含的则是一种寂寞。相思的寂寞,寂寞的愁绪,这满腹的深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的《凤栖梧》紧扣“春愁”,把飘泊异乡的寂寞之愁,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之意融为一体。站立楼头眺望,孤单凄凉之感涌上心头,最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语道破了春愁是相思,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
三、失意困惑之愁 诗人常以天下之忧而忧,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在仕途上孜孜以求。但现实的残酷与性格的不羁,使其经常处于矛盾的困惑之中。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当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时,诗人不免烦忧苦闷。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也是对人生因失意而苦闷的无奈。也凸显了他不愿与现实同流合污,用放浪形骸排遣自己内心的愁苦和愤懑。 《秋浦歌》中诗人对镜惊呼:“白发三千丈”,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情绪悲凉,独坐愁城,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无奈地低下了白头。最后向自己的发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这两首诗在文学史上可谓是写愁的绝唱。
四、思乡游子之愁 思乡是游子登临诗的主要内容之一。问乡乡不语,思乡乡不见。在那些飘泊动荡的生活感受中,思乡情愁跃然纸上。崔颢的《黄鹤楼》使他名满天下,流芳千年。诗通过游览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游子吊古伤今的乡愁。
五、忧国沦伤之愁 古代诗人写愁,常常是写与愁相关的、或与之神似的事物。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煜的以水喻愁,这个愁自然是量不完流不尽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高高在上的君主变成失去自由的阶下囚,故国不在,处于极度的忧愁郁闷之中的李煜,将自己的满腔愁绪比作“一江春水”,生动地表现了“愁”的永无休止、迢迢不断。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满含凄苦愁情,堪称千古绝唱!
以诗释愁,愁情满怀,是古代“愁”文化。愁眉、愁怨、愁恨、忧愁、悲愁、闲愁、离愁,古诗集“愁”之大成。透过诗人的“愁”容满面,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