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阳明心学笔记

2025-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快乐大拙

在《答顾东桥书》中,阳明先生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讲到“尽心知性”,讲到了“天理良知”和我的“心”、我的“知”、我的“意”、我的“行”关系是什么?阳明先生的心学开端于“心即理”,为此常常被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

我觉得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心?我们平时说的心意是什么?

“心”是什么?阳明先生说:“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这两句话先生解答了何为心,何为意。先生说的“心”不是肉团心,不是生理心,这个心是天理良知在我身上的作用机制叫做“心”。

所以说什么唯心主义,跟阳明心学的“心即理”一点关系都没有,八竿子都打不着。那么,这个天理良知在我们心上启用,叫做应感而动,就叫做“意”。也就是说天理良知在我身上的发用流行,这个镜子投映下来,叫做“意”,这个“意”落在我身上的喜怒哀乐所有的事物上,叫做“物”,这个物,其实就是表现,或曰表象。所以是“意之所用必有其物”。它不是悬空的物,不是孤立的物,所谓客观的物,跟唯物唯心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样一个“意之所用必有其物”,我就在这上头去做格物的功夫了,随时随地随事都在做格物致知致良知的功夫,你发这个心、用这个力,功夫落地的时候,就不存在为什么我学了用不上这个问题了。要去想一想我为什么用不上?不是真知吧,用力的地方没对上点儿。

这就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开始时候很难避免落在文字相上,去解析这些概念的时候,就容易困惑。但是我们去深入进去,对面听他讲话,去体贴他的用意,这个脉络他讲得是很清楚。这样我们就不仅仅是看到了阳明和学术界和理学家之间的这样一种理论的交流,我们也通过这样一个阐释,能够系统地了解到阳明之学是怎样的一个整体的脉络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