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工作坊是一个融“智”的过程2022-08-11
前天上午,就某个项目召集其若干专家,围绕项目的培训目标、内容沟通了一上午,达成了共识。
昨天下午,召集同个项目的培养对象,就前期培训效果听取需求、征求意见。
【结果1】召集的学员代表中,有55%左右的人反馈要求个性化培养;20%学员代表反馈,参加他人工作坊时,感觉自己用不上,所以兴趣不大;
回看前天【专家对此回应】学员中有部分是分管校长,因此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全局观,目标定位不在“未来校长”的身份,缺乏全面管理的概念。培养对象普遍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状态。
【反思】之前我们在设计工作坊时,围绕培养目标——未来优秀校长,做了这样的环节设计 ——以一位学员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工作环境、围绕其工作中的需求进行探讨。探讨的形式:“翻转式”的学习。过程中让学员发表观点进行互助式指导(这就要求每一位学员带着问题前置学习、主题学习、补充学习,通过向他人求助、查阅资料后拿出综合的解决方案。专家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最后点评、提炼总结。但沟通和传递中,一直存在信息差距,而我们也没有及时发现。
【不足之处】没有提前把“主题对象的需求、材料等”发至参坊的学员,让其进行前置学习;之前没有设计引导的主题和预期要达到的效果等。
按此路线图,工作坊不出成果很难。【改进计划】众筹学习制
1.摸清“主体”需求,收集问题清单;
2.围绕全年培养目标设计工作坊活动目标;
3.注重成果导向的培养目标,注重当天坊间培养学员收获的导师引导设计;
4.发放“主体”材料供坊员前置学习,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
5.坊间交流,学员互助式交流形成优质的研修资源,结合自己的实际给出对“主体”问题的思考(对问题的理解、如何解剖分析、解决路径、给出建议等);
6.导师依照学员的解决过程 ,了解学员前置、自主学习的过程,对问题的思考,所在的层级水平等进行了解,给出综合性意见及发展建议。
【结果2】学员对读书的理解:对前期发放的图书不Care,不建议把阅读当作工作坊培养的其中一环。
回看前天【专家对此回应】学员存在系统的教育观水平不够的问题,要加强对教育理论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的系统学习;强调给自己树立榜样,学习榜样所著的书刊文章,对照其中某个点进行学习反思:做笔记、写心得、重分享,这其中每一点都贯穿着学习者的思维,围绕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边看边思考,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些都可以先模仿再创新。
【反思】我们把学员都统划成一种类型了,没有对学员进行分层分类的设计,没有对学员所在区域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没有对培养对象进行分类目标设定,没有抓重点、抓典型,帮其提炼特色,提炼IP。
【改进计划】
1.探讨培养机制的创新。如果要分层,如何分?以学段、定位、需求、个人特色、综合能力和素养?
2.给出学员读书的方法建议:比如给工具——“信感启动”模型;
给方法——RIA拆书法、检视阅读法、主题阅读法、分析阅读法;
3.导师有意识有计划的给学员布置作业:导师给书目、给阅读目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