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2022-11-24  本文已影响0人  杨柳晓春风

    每到开学初就会有不少寄宿制学生不愿意到学校去,这些学生中,大多童年受过创伤!

    当孩子受伤时,常常会有强烈的恐惧与焦虑,担心家长抛弃自己,状态退行到一个婴儿的状态。

      孩子的这种担心被家长抛弃的感受,追根溯源,源自最初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

      一般小孩在6个月的时候,就会与母亲(或最初的抚养者)建立起依恋关系。

    当母亲消失在视线中的时候,孩子会哭闹,此时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如果在最初阶段母婴间的依恋关系没有处理好,对孩子而言,内心会留下一种创伤。

      当日后再次出现创伤性事件时,孩子就会重新体验到被母亲抛弃时的创伤性场景,痛彻心扉。

      因此,当孩子内心受到较大的创伤时,此时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婴儿无异,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被完美的爱照顾着的感觉。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能把孩子带到与母婴一体化的那个温暖、舒适的场景中,让孩子在正性的体验中,修复根源于童年早期时的创伤。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与关怀。

    即便在现实层面,我离开了你,但是我对你的爱,将会内化为一种力量,在你心底,陪伴着你,温暖着你,滋养着你。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内在小孩"。

      每个人的"内在小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伤害,都需要被疗愈和被滋养。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以上的六句话,可以多讲给孩子听,疗愈孩子的创伤、让亲子之间的爱可以重新顺畅流动;

    也可以多说给伴侣和自己,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用爱和理解包裹自己、疗愈自己,拥有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

    当我学会爱自己,照顾好自己,自然而然地,我就能把这份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的孩子,而不需要刻意努力或模仿他人。

你的内在小孩也正在等着你,她在等你抱抱她,跟她说:“我在,别怕~”

写在最后:

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老师曾说过: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按照马斯洛的经典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升,如今的孩子,早就脱离了最低的生理、安全需求,演变成了对爱和归属感、自我价值实现等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日益被充分满足,人们对自身身心健康,幸福程度开始越来越关注,了解人、关系、情感,如何去爱和被爱,成为更多人的迫切需要,心理学基础学习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心理咨询师行业非常火的原因,他不仅可以自助,实现幸福生活,也可以助人,实现自我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