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把自己培养成法器

2020-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大日光

请您为我这样的众生开示皈依之后应该注意什么呢?

上师仁波切:

成为佛弟子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首先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个生命与众不同了。过去我们的生命可能是用来做一些世俗的事,不管做了多少,最终得到的是轮回中的因果。

现在我们既然开始学习佛法了,那么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的生命很金贵,可以用来解脱轮回,所以一定要珍惜它。

然后,这当中有三种不恭敬的行为大家需要断除:

第一,我们要恭敬佛像,不可以对佛像不恭敬。

恭敬佛像指的是每当我们见到佛像时,自己心中一定要把他当成这就是师长,这就是我们的师父,这是我们最终要走向的目标,所以要由衷地敬重。

就像我们自己的父母亲,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尊重,谁还会尊重呢?我们自己心中的师长,我们就应该敬重他,这样所有的人都会一样地敬重三宝。所以见到佛像要断除傲慢,合适的时候我们要恭敬顶礼,不合适的时候至少也要充满感恩之心,不可以有任何傲慢心,无所谓的态度是不行的,见到佛像要修行恭敬心,断除不恭敬。

第二,见到经书和文字要把它当作是佛讲的法来想。

因为佛法很多时候是通过文字来延续的,所以要敬重所有的文字,尤其是经书,经书不可以放在低的地方,要放在高的地方,放在头顶上,要敬重它,爱护它,因为这是我们未来解脱的桥梁。

你敬重佛法,就种下能够获得解脱的因缘,不敬重佛法就断除自己学习佛法的因缘,因此,哪怕讲法的一个文字我们都要珍惜它、敬重它。

第三,对于僧众我们要断除傲慢,要有恭敬心,平时见到出家人要称呼师父。

除此之外,哪怕看到僧众的衣服都要生起敬重心,他的衣服我们也不可以跨过去,无所谓、不在乎这种态度都不可以。为什么呢?僧众代表着佛法的传承,代表着佛法的延续,因此对僧众也一定要生起敬重之心,这样以后就会有很多好的老师、好的道友可以帮助我们。还有,像僧人的衣服、坐垫也不可以从上面跨过去,这是很鲁莽的行为,至少是很不恭敬的行为,这些都要断除。

另外,我们要尽可能注意身口意三业,其实导致我们痛苦和欢乐的主要就是身口意这三种。

身体上我们要断除三种恶业,修行三种善业。

三种恶业是什么呢?杀生、偷盗、邪淫这三种。

杀生指的是对一切众生不得故意杀害,如果我们现在还没办法做到非常好,至少最严重的不能杀人应该做到。

大家都说我不会杀人的,千万别那么想,因为杀人有三个方面,自己亲自去做,或者让别人去做,或者看到别人做了之后心里很随喜,就觉得做得好,像这种都是同案,都属于杀人。

皈依之后,不杀生一定要做到,对所有生命都要爱护,我们不杀生,还要多放生。

而不杀生最主要指人,并不是说我杀了只苍蝇、杀了只蚊子,我就犯根本戒了,不是这样,杀苍蝇、蚊子是杀生的罪业,但不是根本戒。最好做到所有生命都不杀,而最根本的是不可以杀人,这是一个最大的界限。

第二个是偷盗,直接的理解是什么呢?梵文的翻译叫做“不予取”,就是别人没给你,你自己就拿走了,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这就叫偷盗。

我们不仅要不偷盗,而且还要行布施,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帮助他,包括放生,我们出一点钱,哪怕是一块钱、一毛钱都是,包括那些动物没得吃了给它施一把米,这都是善业。

第三是邪淫,邪淫指的是什么呢?非正当夫妻关系,这个时代当中非常地泛泛。

这个不需要我太多的解释,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邪不邪看自己的心就知道,心不邪基本上不会邪的,心一邪了自己就知道邪了,再解释也是邪的。我们不邪淫,而且要修行清净的戒律,要好好地保护他人、保护自己,不让别人犯错误,自己也不犯错误。

语言方面有四种恶业需要断除:

第一个是恶口,恶口就是骂人。

第二种是妄语,妄语就是骗人

第三种是两舌,就是挑拨离间的意思。

第四个是绮语,就是说一些让人丧失正念、丧失正见,对于修行没有意义的话,做一些完全是浪费时间的事。

比如大家坐一块闲侃,明天中国要发卫星了,后天印度卫星掉河里了,朝鲜也要发射卫星了,说了半天,“你想说什么呢?”“随便说说呗,没什么。”这就叫绮语,与修行无关,没有意义的语言。

这四种语言的恶业应该断除,为什么呢?

你想,妄语得到的果报是什么呢?你老撒谎,得到的果报就是你老猜忌别人会骗你,而别人一不小心就把你骗了,这是你的果报。


你要是喜欢恶口,那么随时碰到一个人都有可能和你吵起来。

如果你喜欢挑拨离间,你的果报就是经常会遇到别人在背后说你的是非。

如果你说话的时候,经常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你的语言不尊贵,那么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说话别人理也不理你,你很认真地说人家也不理你。

从我们现世的利益来说,如果一个语言上不注意的人,会让人感觉你不值得信任,你说的所有话都不被别人相信,甚至取笑你,哪怕你是真诚的,都会有另外的负面作用。

所以语言上一定要尊贵,这是语言上的四种。

心灵上的三种就是贪、瞋、痴。

贪心指的是非份之想,我们总是没事老想着,我要得到什么什么好处,我需要得到多好多好的东西,脑子里不断老想着这些,这叫贪心。

可能你的贪心并没有造成其他的问题,可是你的贪心制造了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并且有可能因为贪心而引起行为上的犯错,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继续进入到轮回当中。

我们语言上不做恶业之后,要说正直的语言,心灵上也是这样,我们要断除贪心、瞋恨心、邪见。

然后要不断修行布施,修行慈悲心,修行平等心,把所有人都看成是一样的,对好的不羡慕嫉妒,对于坏的也不傲慢,觉得一切都是因果,在因果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以上就是我们现在学佛之后,关于皈依的戒律和需要注意的事情。

以后我们应该断除恶行,努力学习好的事情。

断除恶业之后,老百姓所说的好运就会来了,因为你不干坏事了,就好了。

然后自己再努力做一些善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去行善。

皈依就讲到这里,学佛不是皈依了就没事了,而是从皈依开始我们要好好学习,学的知识不在多,关键是要有用。真诚很重要,以一个真诚恳切的心去信任、追随和依靠上师三宝,发自内心断除恶业,广行善业,这就是修行的开始了。


38弟子问:

上师仁波切您好!弟子学习佛法有些年头了,最近遇到点事,请老前辈指点指点,老前辈建议好好修修皈依。弟子纳闷,我这都皈依好几年了,还需要修皈依吗?皈依修好了有什么可以衡量的标准吗?

上师仁波切:

如果能够确定实相,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就都有利益了;

如果不能确定实相,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学习、修行,所有付出的努力,就都有可能会变成一种形式,随着自己的情绪而改变。

也就是说不能确定实相的皈依,其实是不稳定的、会随着因缘变化的。

比如说,我们心里有一些想满足的事,于是就皈依三宝,到寺院里念经、修行。但是,如果这样努力之后,也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呢?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散,越来越觉得:“唉!这样做有意义吗?是不是只是自欺欺人呢?”

所以,在学习佛法之先,我们必须要确定“实相”是什么,如果能够确定“实相”,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就不会只从它的结果上来衡量,而会鉴于“事实的本身”来衡量。

要知道,从刚开始对佛陀生起信心,建立自己解脱的方向,直到最后我们成就了佛果之间,所走的道路的核心就是皈依。

总结以上,学习佛法是“无关选项,只关志向”的,它其实是一个走向实相的志向。


41上师仁波切:

(续前)其三,谨慎精严。

有同学问:“我可不可以一方面对于一些事情不在意,一方面又可以修行获得成就,比如说租个房子,在那里想吃啥吃啥,想干啥干啥,但是又认认真真地修法,然后获得成就和解脱?”

我觉得很悬!为什么呢?

佛陀说,了脱生死要断除贪瞋痴三毒,而贪瞋痴三毒当中最重要的是贪毒。

以贪而产生瞋心的,就是欲界;以贪而无瞋心的,就是色界;贪恋心念的就是无色界。

所以贪是轮回的根源,不舍贪心,永远不能出轮回。

如果不舍以贪而引生的瞋,不可能超越欲界,就是说你连色界的高度都达不到;如果你超越了这两者,你也超越不了无色界;只有超越了无色界,才有机会成就阿罗汉的涅槃道。

所以佛经上说:“不能够断弃贪恋的人,根本无法触及解脱道。”

所以,如果你不真正地调伏自己的贪、瞋、痴、傲慢和嫉妒,想吃啥吃啥,想喝啥喝啥,怎么舒服怎么来,那连欲界都出不了,还想解脱,怎么可能呢?

那怎么调伏我们的贪心呢?《阿含经》里佛陀说:如果你会调伏你的身,就能调伏你的语,能调伏了语,就能调伏心,所以你的三门都会得到调伏。

因此佛制定了“调伏藏”,就是vinayapiṭaka,翻译为律藏,直译是调伏藏的意思。它所说的虽然是戒律,但事实上是调伏我们众生无明习气最有力的利器。

有的同学刚刚皈依,有的已经受了五戒。要知道,在此之上,戒律还有梵行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戒律从十戒到253条具足戒以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包含行、住、坐、卧的种种细节。戒律越往上越严谨,越严谨就越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心。

比如梵行居士戒已经是彻底离欲的戒律了,而十戒以上的出家戒律,则连身口意落入贪欲的散漫都完全地断除。

佛在《涅槃经》里说:“因戒律而走向解脱。”一切诸佛都以戒律为道,以戒律为根本,越严谨的戒律,对我们走向解脱道越有重大的引导作用!


43第五、精进。

而我们学佛的人能够这样起早贪黑地去学佛法吗?

能够时时刻刻都在思考,我还有什么烦恼?还有什么习气?该如何修行来对治这些烦恼、习气?

如何让自己的心更加坚定地走向觉醒?如何规避修行中的违缘,不被烦恼所扰乱吗?

“业精于勤,荒于嬉”。不精进什么事也干不成。就像烧开水,烧着烧着端下来了,烧着烧着再端下来,把火全部用完了,这壶水也烧不开,因为你不给它烧开的机会;

这也像钻木取火,你砸一下木头着不了火,搓一下也着不了火,你不断这样搓,开始时先热,热了之后会冒烟,冒了烟之后,才会发红,发红之后才会有火焰,这是必然过程,你必须不停顿才能行。这样一种不停顿的持续就是一种精进。

抱着这种精进的心勤修戒定慧,勤做闻思修。

阿罗汉们能够这样做,致力于大乘佛法的我们更应该知道“为利有情进则功德生,故当勤作是为佛子行”,也就是为了利益有情,为了一切众生的缘故,只有精进才能产生功德,如果你懈怠哪里有什么善业可以产生呢!

因此,修行佛法最主要不是为了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是真正为了一切众生都能究竟成佛的缘故而精进,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功德。

每天经常坐下来,想着人生的无常,经常契入法义当中,观察自己的心境,如果你的心中能产生对法的信心,并且能够安住下来,这样就一定能够成就的。


44上师仁波切:

第六、常处卑下。

在这些行为的取舍上,我经常不断地反省自己,审查自己的内心。

二十年前我给人传法,有些人特别地虔诚,因为人很多到不了面前,遗憾地说:“哎呀!我们真想到跟前见一见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真的没有任何傲慢的心念。

为什么呢?因为我在想:“此时此刻,这些人接受和尊重我的缘故,为了显示对我的尊重,才这样做。”如果我碰到悍匪的时候,我将会是什么感觉?他可不会说:“你给我们传法,你对我们是有恩德的!”他只会说:“这小子有没有钱?没钱就要他的命!”那时我会想:“我是要命还是要钱?”就只能有这种念头了。

我绝不是永远活在被人恭敬的场合当中,场合对我来说,只是昙花一现。

生活中的我,还会不断遇到很多场合,或者是善业的场合,或者是恶业的场合,当遇到这些场合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我是这样想的:“不管顺逆的任何时候,要了知因缘是如此的。我们想到因缘是如此时,要认识善业是无常的,恶业也是无常的。

既然是无常的,那么因善业而受用福报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好傲慢的;因恶业而受苦报的时候,也没什么可沮丧的。”因为这些是无常的,所以,那么多人在尊敬我、赞扬我的时候,我心里也就没有什么激动和执著了。

不管在高位或低位,都没有什么执著心或者傲慢。

《佛子行》所说的就是这样:顺利的时候不要傲慢,处于低谷也不要气馁。

没有傲慢心是一个佛子应该奉行的法行,这一点要身体力行地去感知它,如果能这样,在生活中你会变成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圣者。真正的圣者常处于低下,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本来就不存在跌落到低谷这样的事,所以也就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佛陀的智慧是永远不败的。为什么呢?

因为佛陀达到了像虚空一样包容的境界,洞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真相,能够远离任何的戏论。

佛陀就是智慧,与你我完全不异。

我们通过学习,也应该逐渐趋向这样的智慧——凭籍洞见一切善业所现的顺缘是无常、性空的,来超越增减、善恶、贫富、有无、是非等所有的对立以及对于“中间”的执著。如果能够这样去做,那一定会了无骄矜。所以了无骄矜并不是一种道德,而是智慧的展现,是佛子们都应该努力奉行的。


45诸恶莫作

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碰到的任何恶业都是因果,自己所有的违缘,全部来源于自己往昔的恶业。所以遇到违缘的时候,要不断地忏悔。

恶业使人生活不安乐,恶业使人在轮回中不能出离。所以,“故于恶业纵然舍生命,永不积造是为佛子行”——对于恶事,哪怕把自己的老命都贴上了,也绝不造作。

造作恶业是菩提路中最大的障碍,要从内心深处发誓:“我可以饿死,我可以渴死,我可以累死,我可以穷死,我可以让别人打死、骂死,我可以怎么死都行……但是绝对不能因为我造恶业而死!”要有这样一种信念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