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挥拍动作

羽毛球发力技巧之手臂动作(杀球发力篇)

2019-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冰王说球

小臂发力其实也是大臂肌群参与的做功,而大臂发力其实是胸肩部肌群参与的做功,这里就不做更多解释了,下图为李宗伟在赛前用弹力带的方法强化大臂三头肌。

本期来谈谈怎样的挥拍动作才是最有效的发力,首先要补充一下新的理论,上期说到关节动作是肌肉群收缩带动的,实际上只说了一半,人体的肌肉基本是在骨骼的两侧生长的(比如大臂内侧是二头肌,外侧是三头肌),当一侧肌肉收缩牵引骨骼时,另一侧肌肉则会被拉伸,就好比橡皮筋被拉开了,这个过程会积蓄弹性势能,当肌肉放松后,弹性被释放弯曲的关节会被自动复原。

理论一:关节弯曲的越多,拉伸的越紧,弹性也就越大

由此就可以得出一个挥拍动作

手腕内旋:手腕先外旋(外展)拉伸旋腕肌群蓄力,旋腕肌群释放弹性并主动收缩完成内旋动作

(注:两个动作是针对不同的挥拍形态而产生的不同方式)

小臂发力:二头肌收缩完成屈臂动作,并贴紧大臂拉伸三头肌蓄力,三头肌释放弹性并主动收缩完成摆臂动作

大臂发力:背部肌群收缩完成抬臂动作,并尽可能抬高拉伸胸部肌群蓄力,胸部肌群释放弹性并主动收缩完成大臂下压动作

理论二:肌肉的发力方向应与运动方向保持一致

这需要复习一下高中物理

力的分解:当你在F方向施加拉力,将会被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向前的推进力A,另一部分是向上的力B,而A的推进力显然要小于 F(A=F*Cos37°)。

这样我们得到结论就是,当作用力跟运动方向形成角度,力就会被分散,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夹角超过30度后,衰减的幅度就增加了,也就是说作用力保持在30度以内时,损失的力量大概在10%,角度越大损失的力量就越大,60度时已经损失了一半。

(注:挥拍动作的力学理论更为复杂,这里用高中物理来解释比较容易理解)

举几个例子来帮助理解,短跑比赛起跑时身体会尽可能的与地面保持水平以保证最快的启动速度;大力士拉卡车的时候总是尽可能贴近地面向前发力。

所以发力方向要跟运动方向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当你在挥拍时,摆臂的方向应该与击球线路保持一致,才能减少肌肉的力量损失。

现在把三个分解动作(理论一)叠加起来并保持在一个运动轴上(理论二)就可以形成一个理论上的摆臂动作

第一种动作:

转体抬肘,小臂夹紧,手腕外展,大臂下压,向上甩出小臂,内旋手腕利用瞬间爆发力击球。

此动作的力量传递依据为螺旋加速效应,工作方式是通过大臂带动小臂起到加速挥拍的效果,再通过手腕将力量传递给球拍,完成击球,此动作手腕为正内旋。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加上临战时外界因素的干扰,实战中就产生了另外2种动作

第二种动作:

转体抬肘(肘部略向外),小臂夹紧,手腕外旋,大臂下压,向上甩出小臂(肘部微屈,球拍保持在头顶上方),内旋手腕利用瞬间爆发力击球。

这个动作虽然大臂没有完全伸直,但将小臂和大臂视为一个整体后可以发现,球拍依然保持在运动方向上,同样可以保证力量的有效传递,并且很多人都能体会到这个动作比第一个动作轻松了很多。

对比这三种动作,可以看出,前2种动作手腕动作明显不同,对于初学者会比较难受,不利于手腕发力,这也是很多人喜欢一把抓的原因之一。

这种挥拍方式,因为各个关节相对比较放松,不会太难受,也能更好的运用手臂肌肉,当然大臂的角度不能太大,尽量控制在30度以内,这也是大多人采用的方式,当然这种方式拍面会脱离运动轴,不利于击球的稳定性。

第三种动作:

转体抬肘,小臂夹紧,手腕外展身体借助惯性向另一侧倾斜,大臂下压,向上甩出小臂,内旋手腕利用瞬间爆发力击球。

这个动作虽然身体倾斜了,但是整个发力过程依然保持在一个方向,还能保证大部分的力量有效地传递出去,头顶区被动时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动作。

正手区同样会出现类似的动作(身体正,击球点向外侧偏移),由于运动方向轴发生了倾斜,对出球的控制会变得更难,所以有些细心的球友会发现正手区反而不好打。

作为羽毛球爱好者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杀球,对于手臂的动作很多人都会想到锁肘,在前文中也曾有提到过,但究竟什么是锁肘,相信很多人都有疑惑,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是要运动中固定肘部的位置,下面将提供两种方法帮助爱好者理解如何实现锁肘。

方法一:当你抬肘达到预定位置(也可以理解为即将达到最高点),通过胸背部肌肉的收缩改变大臂的运动方向,由摆臂改为悬臂(内旋大臂)实现锁肘。

(注:大臂内旋的动作旨在发力甩动小臂,动作幅度很小,通常我们只会说小臂内旋,而忽视大臂的动作,仔细观察慢动作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

方法二:当你抬肘达到预定位置(也可以理解为刚刚超越最高点),通过胸背部肌肉的收缩改变大臂的运动方向,由向前摆臂改为向后摆臂(大臂回摆),实现锁肘。

(注:同样的大臂回摆的动作旨在发力甩动小臂,动作幅度很小,日常练习旨在心意,如果动作过大会拉伤肩膀)

这两种方法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通过肌肉发力改变大臂的动作以实现锁肘,要强调的是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发力协调顺畅,否则将得不偿失,基于这两种方法产生了第四种动作,也就是手臂力量的最终形态。

第四种动作:转体抬肘(肘部略向外),小臂夹紧,手腕外旋,大臂下压,向上甩出小臂,大臂回摆(大臂内旋)加速小臂摆动,内旋手腕利用瞬间爆发力击球。

第四种动作

(注:此动作为让大家理解,略有夸张)

此动作相比前三个动作在螺旋加速效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波浪传递效应,也就是说大臂的来回摆动以波浪的形式将力量递增给小臂,当然也就增加了拍头的速度,实战中真实的杀球动作更接近第三种动作

下图是否似曾相识,相信很多人看过傅海峰的练习视频

如果从力量分析来看,当大臂下压的时候,胸部肌群收缩发力,当大臂回摆的时候,背部肌群收缩发力,很明显的这个动作用到的肌肉群远远大于之前的动作,力量也就更大。

综上所述:

其一,上肢的一般发力要学会借助小臂的摆动手腕的内旋来击球,而大力杀球还需要学会借助大臂的回摆来增加击球速度;

其二,关于上肢挥拍的动作在实战中会有很多变化,掌握的方式越多,在球场上灵活应用才能游刃有余,业余爱好者要循序渐进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练习,当然实战中的动作变化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待大家去开发研究

警告:在这里想提醒一下业余爱好者,大臂发力形态毕竟是理论上的,只为帮助爱好者了解锁肘,实现这个动作需要很好的协调能力和很强的肌肉韧性,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是很难做到的,另外过量的大臂动作会导致力量过猛无法掌控,不但无法达到发力的目的,更有可能会遍体鳞伤!

(注:本文动作为表达理论特意设计,并非真实挥拍过程,请在教练的指导下训练,切勿刻意模仿, 所注之肌肉群名称并非专业学术名词,且做功肌群包括但不限于文中所述之肌肉群,为方便业余爱好者理解,简化了名称,筛减了协同肌群,请专业人士谅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