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古典音乐·作品赏析与人物事迹古典音乐播报

欧罗巴迷雾(二):《升华之夜》与《夜莺之歌》

2018-04-07  本文已影响60人  花间星事
欧罗巴迷雾(二):《升华之夜》与《夜莺之歌》

今晚音乐会的指挥是位重量级人物。烈火歌剧院的创建者和总监,上海巴洛克艺术节的艺术顾问和首席指挥---大卫·斯特恩先生。

今晚曲目也非常精彩,斯特拉文斯基《葬礼之歌》在中国的首演,还有另一首他脍炙人口的作品《夜莺之歌》勋伯格的《升华之夜》以及难得听到的法国作曲家鲁赛尔的《g小调第三交响曲》这些近现代作品,是古典音乐风格转换时代的佳作。个人感觉相比之后的现代作品,可听性和审美性更强。

《葬礼之歌》是斯特拉文斯基在19岁时,为了纪念他的恩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逝世而写的一部管弦乐作品。这部作品在1909年首演之后,乐谱就神秘地消失了。连作者本人都不记得自己写的是什么,因为创作于《火鸟》前一年,所以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直到2015年,圣彼得音乐学院对图书馆进行了彻底清点,才让这部作品有机会重现乐坛。

开头的引子部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快速沉闷的声音,有些嘈杂和凌乱。让人马上联想起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那首著名的《野蜂飞舞》,接着圆号吹出的悠扬旋律,抒情而婉转,不断交织的音乐呈现出作者诚挚的敬意和对老师深深的怀念。

《夜莺之歌》原本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单幕歌剧。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东方的故事。中国的皇帝宫殿里有一只美丽的夜莺,它有美妙的歌声曾经备受宠爱,后来日本皇帝送给中国皇帝一只机械夜莺,真夜莺受到冷落后逃离了王宫。皇帝对它思念成疾,病入膏肓。充满灵性的夜莺回来后用它美妙的歌声治愈了皇帝,最后重新回归大自然。

乐曲中可以清晰地听到两只夜莺的歌声,真夜莺的委婉旋律和机械夜莺的滴答作响,通过配器巧妙地表现出对比,具有戏剧效果。音乐中大量五声音阶的运用,让我们听到了熟悉的中国元素。色彩丰富,绚丽极具东方情调。

勋伯格的《升华之夜》是作者最受听众喜爱,演出率很高的作品。这位发明了十二音技法的先锋派祖师爷,此首早年作品尚未脱离调性体系,还有明显的晚期浪漫派风格。乐曲的标题《升华之夜》,是一首德国诗人理查德·德默尔的爱情诗歌,充满了浪漫的情愫。乐曲也是音乐史上最早的一首有标题的室内乐作品,可听性很强。一改以前对勋伯格作品的认知,跟着旋律,对照诗词,乐曲推进中情绪的转换和连接就更加清晰,浓烈情感随之展开。

最后一首法国作曲家鲁赛尔的《g小调第三交响曲》已经很难得听到现场版本。这位作曲家曾在二战中服过兵役,并且有多年的航海经历,这使他的作品多了一份异国情调,音乐语汇极富表现力。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多情和作为军人的硬朗气质,让他的作品时而细腻委婉,时而野性粗旷,变幻莫测,很有吸引力。各个声部在作曲家巧妙的设计下,用不同的音乐元素切换出多元的音乐风格,但又配合默契,和谐统一。

整场音乐会让我们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所有的艺术形式正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转型。古典音乐也在不断地突破传统,但变革中也有许多前人留下的精彩。

也许,事物就是这样“波浪形前进,螺旋形上升”的。当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个数字化高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再来听当时被认为先锋的音乐,其实还是非常“古典主义”的。艺术家,音乐家,都是在不断地打破传统,又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替我们保留了美好。音乐给予我们无法言传的美妙感受,这大概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欧罗巴迷雾(二):《升华之夜》与《夜莺之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