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1.儿童的性格模式是在其父母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的。父母和他们培养孩子的方式又是由他们所处的文化的社会结构决定的,一般的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培养出,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养成了性格,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这种性格能使她适应他所必须完成的工作。
os:有些孩子性格懦弱,是不是因为他之前就是由于父母太多过多的溺爱,然后那种保护欲,所以才使得孩子这么懦弱的?嗯读高中那会儿,嗯是报道的时候我会对父母会有过多的依赖,什么事都不干自己去做,而是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到父母,然后让父母去干,可能是由于父母就是保护的太好了吧。嗯,直到上高中以后住校,嗯一个人独来独往就是一个人吃饭,然后一个人打水就是与他人,就是没有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然后导致别人都觉得我性格很孤僻。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这可能嗯可能跟我之后,就是因为家庭的变故导致的,然后又因为每次遇到问题时我跟妈妈就是相处的模式都是冷处理冷暴力来解决问题,相互不理睬可能这个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嗯,后面变得慢慢的改变,可能是来上海之后然后就是参加各种活动,慢慢的自己变得开朗起来也喜欢就是认识别人了,然后现在也不太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但是性格方面的缺陷,还是存在的,后期还是需要改正。现在虽比之前好了很多,但是可能有些时候就是性格就是比较固执啊,然后可能还是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会去考虑别人就是有些时候是这样,但是大多的时候我也会考虑平淡是可能有时候再小的事情上,可能还是需要注意的吧。
2.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否合适,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这里所说的母亲的教养方式是指他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以及如何让孩子学会更好的和他人合作,这是一种灵活的能力,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变化的情景中对孩子进行指引,只有发自内心的对孩子感兴趣,竭尽全力的获得他的依赖,并维护他的利益,才是恰当的方式。
os:母亲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我妈妈跟我的沟通方式,常常是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冷处理,所以现在也导致了我跟别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喜欢闷着不把,这是问题说出来,而是现在呢,我我也很严重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然后在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也会就是尝试着自己去与别人去交流。
3.男女是平等的,女人应该得到发展自己潜力的机会,潜力是需要在社会中进行发掘的,社会感会指引一个人排除各种外界的限制因素。
os:女人还是要有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摆脱限制,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
4.决定儿童行为特点的是他通过所发生的事件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而不是经历本身。
5.如果太过关注子女的成长,势必会宠坏子女,这样做的结果是子女很难独立或者学会与人合作,当孩子已经和她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之后,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导孩子对父亲的关注和兴趣,如果孩子对父亲没有兴趣,这项工作就会失败,之后他还要让孩子对社会生活产生兴趣,并喜欢与其他孩子朋友亲戚的交往,所以母亲的责任是多样的,他必须在最开始赢得孩子的信赖,然后让其他人也感受到这样的信任。
6.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os: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可是正好在六岁的时候我爸爸就走了,然后刚好那一年我的弟弟六岁。正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的时候,父亲却不在那我的弟弟以后会不会遇到问题的时候而不知道解决呢,这个不知道?或许我能做的就是作为一个姐姐的身份一个长者的身份,然后去教他一些规则和原则,或者是说经验吧。
7.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辨别他的目的上,而不是找出导致他害怕的原因。
os:被宠坏的孩子一般都不喜欢独处,尤其是处于黑暗的环境,他们不是害怕黑暗,而是以此为方式来求得母亲的关心。他们的目的在于求得母亲的关心,而不是真正的害怕黑暗。
8.孩子对于异性和爱侣的最初认知,其实也是通过父母的关系来形成的。
9.婚姻的本质是合作,因此不能抱着驾驭对方的态度去相处。
10.父亲对孩子的作用很强大,一些孩子一直都将父亲视为榜样,另外一部分则将其视为最大的敌人,体罚孩子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正当的教育方式一定是友善的,然而不幸的是父亲往往扮演惩罚孩子的角色,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原因的,首先女性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去教育孩子,他们是弱小的,需要借助若长有力的肩膀,很多女性都这样对孩子说,看你爸爸回来怎么收拾你,其实这等于是一种暗示,父亲是家中权威的象征,其次这样的言论显然已经破坏了父子关系,会让孩子觉得父亲很可怕,从而不愿意把他们当朋友,或许很多女性朋友害怕,一旦自己开始惩罚孩子,孩子就会疏远他们,然而将惩罚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父亲也不是明智之举,孩子们同样会因为母亲将他们交给严厉的父亲而感到愤怒。
11.有一件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那就是让他明白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有很多值得他去珍惜的好朋友。
12.在教育之前先要了解孩子自己对什么有兴趣,并且回答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让孩子接受,我们自认为正确的观点。我们要博取他们的信任,并引起他们合作的欲望,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
os:有很多时候,父母不应该给他们的孩子灌输太多的东西,而是在她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或者是他们就是问父母的时候才告诉他们。
13.就算是生长在同一个家庭里,孩子们的生长环境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于孩子来说都会造成相应的结果,而这些结果不尽相同。
os:前段时间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嗯我的表妹和表弟他们都是同一个父母生的,然而他们的性格确实有很大差别,姐姐呢,性格开朗活泼,嗯,弟弟呢就是比较内向的那种,我现在看的感觉应该是成长环境不同吧,姐姐可能就是因为这是从小跟爷爷奶奶在一起长大,父母他们也是住在一起,然后可能从小就是父母,可能就是跟其他人邻居往来的比较多,然后面呢弟弟性格内向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搬到新房之后与外界可能联系的少了,因为是楼层的缘故,可能就是跟小伙伴们去玩耍的时间也相对来说比姐姐少,然后小朋友呢又跟大人们那种接触啊,交流啊,那种机会也比较少。
14.你觉得在家庭中孩子们之间最合适的年龄差距是多少?我觉得最合适的间隔应该是三年左右,如果孩子在三岁的时候有了弟弟或者妹妹,那时他已经可以进行合作了。
15.那些对孩子有重要意义的人,一定要对孩子的这些潜力抱有信心,有无这种信心,便造成了教育与控制之间的区别,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去实现其潜力与教育,相反的是控制,控制就是基于对孩子潜力的发展缺乏信心,认为孩子只能在承认得监护之下,由成人不断的由他灌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os:可能也是由于小时候父母灌输了太多的自己的知识,然后并没有将我的潜力发挥出来。导致我现在都不爱思考,懒得去想问题。遇到事情就退缩,然后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不会去思考而去请别人的帮助。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该如何将这个局面扭转过来呢?还是得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不能老是依赖别人。
16.当我们对成人展开研究探讨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儿童时代留下的记忆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会反映在他的生活方式中,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家庭中存在敌意或者合作不顺畅而引发的,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我们的生活并讨论是什么,导致了生活中充满了敌对和竞争,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不单单是我们社会生活,我们所处的世界都是这个样子的,因此我们明白了所有人都想要胜利,想要驾驭别人,这样的心态是在童年时代形成的,并且那些自认为在家庭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想法的结果因此教育儿童如何更好的与人合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