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块钱的肉夹馍
去楼下买了六块钱的肉夹馍,又去别的店里买了其他东西,回来时肉夹馍还没做好。
中午人多,我就等了一会。看着那个新来的服务员,右手拿着那个馍,左手还在机子上点单。
等她夹好给我的时候,我一愣,问她:“这是六块钱的量?”那个服务员说:“那我再给你夹点吧。”我……
意思是我问了,你才发觉这量少了。
我买过他家很多次,好吃量足,所以我是回头客了。
但今天的分量让我疑惑,不知道是我胃口养刁了,还是他们家有了新的要求,或是因为新手才上手。
总之,我的体验感不是很好,应该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去他们家了。
类似这种情况,现在在我身上越来越多。
01
卖豆腐脑的小摊贩,因为别的熟客和他聊了几句,他就把本来要给我的那份递给了对方,我伸出手:“应该先来后到吧。”
谁早上不是着急上班,为啥要把我的给别人。
02
下班搭电梯。有人上来了,但他不关门,按着门等人。
我有点生气说:“请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对方说:“这怎么就浪费时间了?”我伸手去按关门键:“这就是浪费。”
哪怕是一秒钟,你按着门就是在浪费我时间。
03
坐动车回家,把行李放好,桌子凳子也擦了擦,安心地坐下享受回家的喜悦。
突然过来一小伙子说:“可以换下位子么?”我犹豫了下说:“不了。”小伙子看劝说不动我,就走了。等了一会,他领了一个人过来,估计是和别人换位子了。
我不喜欢换来换去,尤其是公共场所,所以在我坐下后,就请不要找我换位子。
04
年前找了兼职,有个同事带我,不是说这个排版不符合,就是说那个颜色不搭配。
直到有一天,他再次找我茬的时候,我说:“我可能不适合这份工作。”他问:“你什么意思?”我说:“我辞职。”然后没理他,收拾东西走人。
回家后,微信收到他消息:“你要不要在考虑一下?我也是第一次带人,经验不多,之前带我的人也是这样。”吧啦吧啦了一堆话,我直接回复:“不需要了。”
在我决定走的那刻,所有的后果我来承担。
以前的我可能会这样做:
“再等下一份豆腐脑”
“等人那就等着吧”
“立马和别人换位置”
“领导挑刺就忍着”
现在回想这些事情发生时我的做法,我觉得我变了。
变得以自己的感受为前提了,变得为自己考虑,为自己着想了,变得不那么烂好人了。
但谁又说这种改变不是好的,毕竟世间只有一个我,而我也只活这一次,我不为自己争取谁为我争取。
人生的每个阶段,面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以前,你会说这样做很好,现在,你觉得那样做才好。
其实不管哪种做法,不管怎么改变,你的初心是不变的,就是在当下那一刻你觉得怎样做才能称心快意,那就怎样做。
我不害怕这种改变,它会让我觉得人生有千面,真实地活着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