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慢疑到底有多害人
什么是贪?贪钱、贪地位、贪美色……凡是认为好的东西,就会生喜欢之意,想据为己有。这就是贪心了。
有贪心好吗?不好。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人连贪心都没有了,连追求心都没有了,那怎么去奋斗呢?其实,佛家认为的“奋斗”,指的是要向内心奋斗,除去烦恼。这样获得的生命体验,不知道要超出世间公认的那些快乐多少倍。
看见一个美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去追求,但不要受贪心、名利心的驱使,否则就会很痛苦。如果我们在脚踏实地做事的过程中,把这个贪心拿掉,反而会对做这件事情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建庙,虽然弟子们每天都在追求,但不是出于贪名利、贪庙大、贪香客多、贪信众多等贪心来做的,如果建立在贪心上,就会越干越苦。而是要建立在度化众生、利益大众的发心基础上,如此,就会越干越欢喜,越干越有劲头。
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如何区分自己是出于贪心还是欢喜心呢?
其一,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以利己的贪心为动力,就一定会痛苦;以利他的欢喜心为动力,导向就是快乐。换句话说,要衡量自己是否有贪心,就要看看做事的时候是否有痛苦。
其二,观察做事的起心动念是否有恶。如果起心动念不对,是贪心在作祟,你就会患得患失,痛苦不堪,以致在克服困难时受到极大的阻碍。
怎么克服贪心呢?就要按照佛教的次第来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按照佛教的理论来修自己的心。
佛教核心的理论,就是要去除烦恼。烦恼的相貌就是贪嗔痴慢疑——心的五个病态,根源是我执。如果我们对它视而不见,不去用功修行,不去解决它,必然就是带病去生活、工作、学习,后果就会很严重。所以要先把病治好了,再去做事。
嗔心,简单来讲就是不喜欢。
比如吃东西,喜欢吃白菜,见到白菜就高兴,多吃几口;不喜欢萝卜,见到萝卜就不吃,放得远远的。这是细微层面上的贪心和嗔心。
其实萝卜和白菜都是无辜的,是我们主观上给它贴了一个标签,由此就生活在贪烦恼和嗔烦恼之间,患得患失。
对人也是一样的,跟张三投机,跟李四不投机,这就是有分别心了。在生活当中,这样的分别心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痛苦和烦恼。
比如,甲对乙起了欢喜心,以后两人见面就会很愉快,有事儿说事,没事儿也很开心。但如果起的是贪心,那么甲见到乙以后,如果觉得有求于乙,就会谄媚;而当甲发现无求于乙,觉得乙无可利用了,就会傲慢。
所以,贪心会让一个人陷入对上谄媚、对下跋扈的状态。
什么是嗔心呢?打比方讲,我不喜欢某人,我俩见面以后都不愿意说话。时间久了,就像仇人一样,都不开心,谁让我俩一起做一点事情,都会很痛苦。其实根源就在人的嗔心。
把嗔心拿掉以后,你跟谁都会很开心。
什么是痴心?就是搞不清楚什么是贪心,什么是嗔心。
也就是思维里面充满脏乱差,稀里糊涂,不看自己的心,也不看别人的心;话乱讲,也乱听,事乱做;最后内心染污,活得很痛苦。
得过且过。
什么慢心?就是傲慢,不分场合、不分条件、不分地位地傲慢。
老百姓常说一句话:“嫌人穷,恨人富。”有钱的说没钱的:“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看你连钱都挣不着。”没钱的说有钱的:“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有几个臭钱吗?”这就是傲慢心在作祟。
傲慢就是看不起别人。身体好的看不起身体差的,漂亮的看不起难看的,健康的看不起不健康的,有地位的看不起没地位的……都是病态。
做人,一定不要傲慢,平平常常的,大家都和睦相处,多好!
什么是疑心?就是怀疑贪嗔痴慢的这些道理。
从狭义上来讲,疑就是怀疑佛法;从广义上来讲,就是疑心病很重,对人不信任,老怀疑别人对不起他,实际上就是疑烦恼造成的。
人有了疑烦恼,不太好办。道理很简单,我们看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只要能够调伏一点,我们就会幸福一点,快乐一点;事业就好一点,家庭就和睦一点。但是只要疑烦恼一出来,就一点都没有了。
另外,所谓疑,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
比如有一种理论,讲的是遇事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要盲从,首先要持合理的怀疑态度。对此,佛教里有另一种说法,即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大意是说,你要没有怀疑的话,你就觉悟不了。
当然,以上讲的“合理怀疑”中的“疑”跟“贪嗔痴慢疑、疑烦恼”中的这个“疑”是有区别的。
在佛教里,烦恼是可以被利用来修行的,利用人的贪心,利用人的疑烦恼。因为他不是圣人,他有烦恼,他要修成圣人,只能用自己的烦恼来修,正所谓“烦恼即菩提”。
因为他没有别的工具了,只有烦恼,你问他要圣人的素质,肯定是没有。那对佛陀来说,必须开出一条路来,就是给烦恼重重的凡夫开的。所以佛教才有用,才能度化众生。众生都是圣人了,就不需要度化了。佛教不能就是一个空洞的理论。
佛陀教授弟子要怀疑,如此他才能跟弟子们互动,对他们加以指点。有的时候弟子有疑问,问佛陀,佛陀开始答疑解惑;弟子继续问,佛陀继续答,如此一问一答,弟子才会深刻明白佛陀讲的是对的。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很多经典都是记录佛陀和弟子的问答。
还有一种修行的方法:学习教理,根据人根性的不同来学习,这种方法适合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讲逻辑,讲条理,他的知识非常丰富,知识结构非常严密。既然佛法是真理,就不怕辩论,在框架之内辩论。玄奘大师在印度与诸多思想家辩论,谁输了要砍头,直至最后大师都没有输,所以大家就叫他大乘天。
贪嗔痴慢疑,每个人身上都有,五毒俱全,其病根就是我执。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具体的次第,都是根据环境随机发生的。你的六根遇到什么,就会随时生起什么——看见好的、听见好的就贪,看见不好的、听见不好的就嗔。
文:节选自学诚法师《好好听话》
图:龙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