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边吃饭一边打嗝是病吗?应该怎么办?
当我们享用美食、大饱口福后,常会打几个“饱嗝”——来自上腹部及胸中的“气团”涌上咽喉,从口中排出,发出长而缓的声响——这种表现被称之为嗳气。
嗳气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我们人体消除消化道内多余气体的有效方式之一。
健康的成年人每天胃肠道潴留约100-150 ml气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进食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气体随食物和饮料进入消化道。二是消化过程中,消化酶及细菌分解食物产气。唾液、黏液、胆汁、胰液等消化道液中含有的碳酸氢盐和胃内的盐酸发生反应,也就是氢离子(H+)和碳酸氢根离子(HCO3-)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CO2);豆类、奶制品和高淀粉食品产生的低聚糖等物质,不能被完全消化,它们被胃肠内细菌分解也会产生二氧化碳(CO2)。这些位于上消化道的气体,由口腔排出为嗳气;经下消化道由肛门排出,则为矢气,还有一部分气体会被肠壁吸收。
不同于成年人,儿童由于食管弹力组织、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加之整体的消化能力偏弱,进食后更容易出现嗳气。
孩子们吃饱、喝汽水之后可爱的打嗝,包括更小时候偶尔的“奶嗝”,这些生理性的嗳气都是正常的。所以看到小婴儿打“奶嗝”、或者偶尔吐奶,都没必要特别紧张,这种情况会随着孩子的生长自行痊愈。
值得注意的是病理性嗳气,或者叫“过度嗳气”。但如果是经常性的一边吃饭一边打嗝,就属于过度嗳气了。都没办法好好吃饭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功能医学方面讲,过度嗳气分为两种情况:吞气和非吞气——区别的标准就是这个“气”是外面来的,还是身体自己产生的。“吞气”大家很容易理解,我们在用餐、饮水,或者紧张的时候吞口水,都会吞进一些空气。而非吞气的来源就比较复杂了,他们大多是细菌们在肠道里过度发酵我们摄入的食物产生的。大家都知道我们做的饭放在外面,天热的时候几天就坏了,还发出难闻的气味。食物变质的过程就是细菌分解食物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出气体,这气体也是臭味的来源。前面章节我们讲过,我们的肠道里也有丰富的菌群,这种情况在我们体内也经常发生。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消化和分解,有用的营养物质被身体吸收,没有用的食物残渣经由肛门排出体外,一般情况下要花上10~12个小时。没有给细菌们过度发酵的时间,也不会产生过多的气体。
那么问题就明显了,当孩子出现过度嗳气,很可能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干扰了我们正常的消化吸收运行,才让食物过长的滞留在肠胃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小肚子哪里出了问题,会让嗳气的情况加重呢?
●肠道菌群失衡/小肠菌群过度生长
食物在空气中也会腐败或发酵,这是由于外界的细菌或真菌的催化。当食物在人体内滞留的时候,肠道菌群对食物也会产生这种类似“发酵”的反应。当肠道菌群生态失衡,就会造成更多的“发酵”反应,而不是正常的生物消化反应,进而产生过量的气。我在临床中还遇到一种情况叫做小肠菌群过度生长,有这种情况的孩子,嗳气的现象就比较严重。
●消化酶不足
体内消化酶不足的情况下会导致正常的食物分解和吸收的反应过慢,从而使食物被“发酵”而不是分解。
●胃酸不足
胃酸也是一种消化酶,但它在嗳气的产生中还有另一种作用。肠道产生的气可能会向上溢出到胃,从胃里再上行到咽部经嘴排出。胃酸过低会导致食物不能在胃中处于强酸状态,而“发酵”偏偏是不能在强酸性环境下发生的。一些胃部细菌会导致胃酸过低(比如幽门螺旋杆菌),这些细菌导致的胃感染会造成嗳气。
●胃肠动力不足
肠胃蠕动太慢导致积食,食物过久停留在肠胃某一个位置,最终导致“发酵”产气。
嗳气就跟咳嗽一样,它本身不是病症,而是一种病症的表现。缓解吞气型嗳气,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吃饭细嚼慢咽,减少胃的负担;
◆避免室外走路吃东西,改掉吃讲话的坏习惯;
◆减少含气的饮料摄入;
◆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导致嗳气,平时可以听轻音乐,打太极,瑜伽来缓解压力。
对于非吞气导致的嗳气,首先我们可以补充胃消化酶,帮助食物在胃内充分的消化,这在国外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常用的消化酶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其次,胃酸比较低的孩子,平时可以多吃呈酸性的食物,例如柠檬、醋等等;胃酸严重不足的,就需要调理胃酸了。第三,补充益生菌,维持菌群平衡,帮助胃肠道消化分解食物。
常用消化酶
最后再分享一个排气的小方法:膝盖提到胸口,双手抱住膝盖,直到排出气体,这样可以挤压胃部使气体从上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