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春节假期《断舍离》
这是2018年的第15本书。
春节假期期间读了两本书:《断舍离》和《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今天先回忆下《断舍离》。
年前从同事手里借来这本书,觉得过年正好是断、舍、离的契机。
这本书字数不多,只有11万字,作者是自称为杂物管理咨询师的山下英子,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倾情作序。《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从这个序的题目,是不是就能感受到“断舍离”的境界呢?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服的行为技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己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断舍离能够带来意识、环境、气场、人际关系的变化。
断舍离的机制: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
断舍离的精髓: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
断舍离的目标:让每一件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本书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来讲解如何断舍离,书中事例更容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感和代入感。这里我不举例子了,建议可以去读一读。
我在这里把自己的读后感悟整理成具象的方法论,如何做到断舍离?
一、先从整理头脑开始
1.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2.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记在心。
3.在断舍离里,“扫除”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4.舍不得扔掉的东西里,是不是有一年当中12个月用不到的?
5.扔掉头脑中多余的信息,只保留可以“立即采取行动”的信息,达到知行合一。
二、采取实际行动
1.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不管它有多小,只要从确定的场所和确定的时间开始,比如从整理一个抽屉甚至一个钱包开始。
2.发现最适合断舍离的地点。
确定自己的花多少时间来断舍离,再加上自己的目的,可以得出这样的推导:“重视健康健全”→“有一小时的时间”→“不擅长分类”→“冰箱的最上一层”。
3.从扔东西开始。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着手。
扔的时候说“对不起”和“谢谢”。把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跟那些被你扔掉的东西说说话,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
送东西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这东西在我这里没办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爱惜地使用它,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他呢?)
4.不扔的东西要嘛回收要嘛移动到别的地方。
5.将三分法应用到整理归纳上。
拿厨房来举例。可以先将厨房里的东西大体分为三类:食材、烹调器具和餐具。原则上,这三种大分类不能混淆,不同种类的东西不能混在一起。
接下来,再拿烹调器具的中等分类。我们可以粗略地分为水槽周边器具、炉子周边器具和电器。
然后,细分后的一个类别放在一个固定位置,可避免整理物品时造成的混乱。
像这样,根据自己家的具体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制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这也算是进行脑力劳动了。
6.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七: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七成、空出三成空间。
五: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五成。
一: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一程,这种多是装饰性的空间。
在总量限制原则+替换原则的基础上,重复进行彻底的七、五、一收纳。
7.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最好伸手就能够得着,简单易行。
自立、自由、自在原则:做好能“自立”——自己立起来,物品的摆放最好能自由地选择,物品能够自在地放。
其实,关于这本书,我觉得除了帮助我们建立起比较好的收拾物品的习惯,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断舍离,而这,需要自己更多的去的顿悟,当然,从整理物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