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痛点每天写1000字每周500字

互联网+医疗类的产品如果能解决这些痛点,肯定受欢迎!

2015-09-04  本文已影响239人  从容不迫的猫

年龄大了,父母身体越来越不好,自己也开始生病,因此,跟医院打交道多了起来。期间,除了体会到什么是看病难,看病贵,还感受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奈。于是,想起自己所知道的神奇互联网,寄希望于那些定位于互联网+医疗类的产品能有朝一日解决这些看病的痛点。

01 提供专业的医学知识以及自我治疗方法

现在人们已经养成习惯,凡事喜欢先百度一下,而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去百度,无非是想了解一下自己大概是得了什么病,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我心理有个底。另外,也希望看看有没有自我治疗的方法,比如调整一下饮食或作息,自己去药店买点什么药,毕竟大家都有点讳疾忌医,不怎么喜欢去医院,而且,很多人要上班,请假的话,不仅当天工资没有,全勤奖、补助类的也往往会一并被扣,成本太高。

可是,目前百度上搜到的医学知识和自我治疗方法,又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彼此很相似,难以让你能对病情多一些了解。而且,懂互联网的人也都知道,上面的大多文章和答案都是出自于没有任何专业医学知识的编辑之手,而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可信度也待考量。因此,那些定位于互联网+医疗的产品如果能够通过激励等形式,邀请一些专业的医护人员对一些常见的疾病给予相关的医学知识普及,并顺带着推荐一些自我治疗方法或非处方类的药品,肯定会备受欢迎。

02 可以在线提供病情描述和预约医生

我国中医看病是讲究望闻切问的,这个本人很赞同,因为发病总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正确诊断和治疗。但是,现在你去医院看病,医生只会简单地问你哪儿不舒服,然后,开一堆的单子让你去做各项检查,等检查结果出来了,再根据上面的判断,你得了什么病,怎么治疗,而很少有医生还会花时间了解你的饮食、作息情况,以及什么时候发现症状的,发病期间症状有没有变化等。如果检查结果没什么问题的话,他会再接着开一堆的单子,让你继续做其他的检查,估计像我们当年考试做选题,采用的是排查法。所以,现在你去医院看病,实际都是楼下楼下排队做各项检查,等结果,而真正和医生沟通的时间只有三五分钟。而且,如果有的检查结果当天出不来,医生就没有办法做判断,你也就不能进行治疗,得继续等。这对于很多外地来的,或者病情有些严重的患者来说,真的是一大痛苦。

医学设备先进了,我们承认,但,我们不能一味地相信数据,同样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还是要有一些经验上的判断。就像我们做产品开发和运营,也不能一味地相信数据,还要多去和用户深入沟通,了解一下用户的真正心理和感情。

为了让医生重视起病人的发病过程,根据病人的病情描述进行诊断,而不是一味地让病人做检查,既浪费精力又浪费钱(据说医院引进那些检查设备,也是斥巨资的,为了尽快收回成本,医生也会故意让你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我们的互联网+医疗类产品可以设定这样一个功能,可以让病人在预约医生前先提交相关病情描述。然后,医生可以根据病情描述做出初步诊断,以及治疗意见和大概的治疗费用。这样病人可以根据医生的反馈,选择医生并在线预约。知道了大概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费用,病人再去医院,就不会因为心理没有底而担心恐惧,觉得医院和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是在想办法挣自己的钱,而自己又无可奈何,从而情绪激动,因此,这在一定程度还将能避免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预防双方矛盾的激化。另外,让病人根据医生的诊断选择医生,也符合市场机制,会让市场运作更有效。

03 数据共享

这一点比较难,先做一下假设性构想。

上面提到,现在去医院看病,主要是做各种检查,不检查就不能治病,而且费用还很高。另外,还有一个现象,你在这一家做完检查,治疗无效果,想换一家,结果令一家医院的医生,又要让重新做一遍检查,检查项目跟上一家还差不多。如果我们的互联网+医疗类产品可以接入这些医院的数据,那么,病人将能节省一大笔不必要的检查费用,也会再因为换医院治疗成本高而不得不放弃。同时,有了这些数据,每个病人还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档案,便于以后有其他身体不适时,供医生进行参考分析。

而众多病人的数据集合在一起,又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研究,可以做更多有利于社会和众生的服务和产品。

当然,上面的想法,都是基于我一厢情愿的假设:置身互联网+的创业者们,都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大部分是了为改变社会,为了做一份伟大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赚钱。

互联网+医疗的理念下,现在也已经有很多相关APP问世,但是,安装体验了之后,痛点都瞄准在挂号,个人觉得痛点还不是很痛。有的提供自我诊断功能,和在线预约医生,和医生沟通,发现都不好用,效率一样很低 ,希望再继续打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