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教育的短视与狭隘
当前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对教育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满。有条件地早早开始把孩子往国外送;无条件的,有的象“怨妇”一样整天发着牢骚,对学校教育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而有的呢,一副破缺罐子破摔的样子,把孩子交到学校后,一切万事大吉,能怎样就怎样吧,反正我又不是老师,孩子最后怎样,我也没办法,一切都无所谓的心态。
诚然,中国教育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有很多问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教育的问题,绝大多数人把板子打在了学校教育,甚至老师身上,说实在的,这板子很大部分打得不合理,不公平。因为,孩子的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事情。任何人都不可超越具体的历史环境而生存,教育领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根子上说还是社会体系出现了问题。
社会的进化与改造是一个系统而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作为家长,我们耗不起等不起,孩子的培养有个“关键期”,某些能力的培养,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就真的过去了,无法弥补了。当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作为家长,应想尽办法通过家庭教育弥补上来。作为家长,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社会上对教育最大的诟病就是严重的应试主义教育。应试教育把对分数的追求作为教育的唯一出口和目标,学习只是为了分数,便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与乐趣,失去乐趣的学习,则是最痛苦的工作。
家长们都痛恨“应试教育”,很多家长口里骂着应试教育,实际上却又是“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者,家长们用大把钞票崔生了火暴的家教市场,同时也活生生地扼杀了孩子们应有的兴趣,窒息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尽管每个家长都不想这样,但有没有办法啊,因为,目前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就是那一纸冰冷的分数。
当前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整个社会的短视与狭隘,因为短视,所以功利;因为狭隘,所以浮躁。
当然,教育从根本说是功利的,教育总是按照统治阶段的意志培养和塑造人,教育不可能不讲产出,不讲回报。只是我们的教育太短视了,我们的功利性太强了,我们以“有用”为标准,考什么,我们学什么。而把大量的看似与考试无关的“无用”的知识与技能通通搁置一旁,学生有兴趣自学讨论,往往也会被一些家长和老师视作雕虫小技或旁门左道加以训斥。
教育是一个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系统工程,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把眼睛仅仅盯在智力的开发上,而又智力的开发又狭隘地理解为考一个好分数上,我们常说“这个人好聪明”,通常的理解就是这个人读书期间经常考高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啊。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可以在语文试卷上得到很高的分,他们却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可以物理电学考满分,却不会安装一个电灯;他们可以在考场上所向披麾,而在生活中却常常束手无策……“一个没有能力解决自己遇到真正的难题”的人,你能说这样的人是“智力”很高的人吗?
在加德纳看来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智力。而学校教育中,考查到是仅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生会考到音乐智力,体育生会考到身体运动智力,仅此而已。量化考到的智力在整个智力组成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因此,请别狭隘地理解,以为智力的开发就是“考高分”。
智商要提高,情商,德商,财商等的培养养也是不容小视的。
培养小孩,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授其作为“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每个孩子都是纯真善良的天使,需要父母付出心血和时间好好培养教导。我们在培养教育时,一定得记住,不要短视,不要狭隘,超越功利,剔除浮躁,把孩子培训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不仅智商高超,而且情商,德商,财商等都高超的人,才能让孩子有品位地潇洒从容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