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永远先苛责自己?

2020-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海边的阿健

       很多小伙伴会有这样的感觉,碰到一个不好的事情时,第一反应总是去想我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不管事情的因果关系,首先对自己进行苛责,第一时间产生内疚的感觉,然后不断地纠结、考量事情的方方面面,最后总能找到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即便有些问题并不是自己造成的,甚至主要啊是因为其他人的问题,最终也统统归结为自己的问题,觉得要为事情负主要责任;而有些人不管自己做的如何,一旦事情出现问题,第一句话就是“这不是我的错,是他,是他,还是他”。

        这便是遇到事情时不同的心理应对模式所产生的表现。这里不提事情到底是对还是错,谁应该负主要责任,而主要谈论一下这两种心理应对模式的不同。

        第一种是自我苛责性思考模式,任何问题都从自己开始反省。大家想一下,小学、中学时老师是不是总教导我们要听话,碰到事情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错,不要总是怪别人,要勇于承担责任等等,类似的话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听到很多,不管是老师、家长、甚至同辈总会怎么对我们进行说教,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这样的心理应对模式。因为你没得选,从小到大就被教导了这种应对方式,就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样,习得性无助是被养成的,贫穷是、自我苛责也是。当我们从始至终都被这样的观点、信念所塑造,从来未曾遇到其它选项,自然而然也就这样的。

       那么为什么老师、家长会如此教育我们呢?

实际上,换位思考一下便能理解,最为老师、家长,希望的是所有的孩子都乖乖听话,不叛逆、不捣乱,工作自然就很轻松。所以,这不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是他们希望我们变成的样子从而不给大人添太多麻烦,当然,不一概而论,每个学生性格、自我信念都不一样,的确有些老师能够因材施教,该鼓励的鼓励,该批评的批评,允许犯错的空间和自由,而不是一股脑的让所有人都做乖宝宝,但这样的老师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只能被迫塑造成“乖宝宝|“。    

短期看,乖宝宝让老师、家长的工作轻松不少,但长期看,你很容易会变成一个遇到问题便反复纠结、自我苛责、低自尊甚至是习得性无助的宝男、宝女。

这样的自我苛责式心理模式弊大于利。对心理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自我能力的提升。多从自我身上找原因的人是可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过度苛责自我容易带来更多的负能量,而负能量是需要去处理、消化的,会耗费更多的能量,当一个人心理能量不足时,无法有效的处理问题,所以最终的结果便是在反复自责中消耗了能量,却没有解决问题,也降低了自尊,再次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去逃避,而不是迎难而上,因为不碰问题就不会有错,没有错就不会自责,这样的心理保护机制一旦形成,恶性循环由此产生,会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

你怕,所以你不敢,然后你逃避,于是能力的不到提高,自信得不到加强,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最后避无可避,遇到躲不过的挫折就会一败涂地,这就是人生的悲剧。

当然,有些自尊强大的孩子能找到方法走出来,冲破这些负面思维模式的牢笼,但许多心理能量较弱的孩子的人生悲剧在被要求当乖宝宝的时候已经基本形成。

既然明白了这种负面思维模式的成因,我们如何找到解决办法?

负能量需要正能量去消除,那我们就自己产生正能量。如何做呢?首先不管事情因果如何,首先不去苛责自己,甚至要多鼓励自己,每天给自己鼓励,告诉自己是最好的,自恋的人就有这个优势。其次,即便是自己的问题,也不要有愧疚心理,找到问题就去解决,解决了再肯定自己,提高自己的自尊,最终形成发现问题-不责怪自己-解决问题-鼓励自己-对自己更自信-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形成正向循环,由此对抗负向思考恶性循环的熵增。长期这样去执行,才能在负能量的荒漠里找到正能量之源。

献给所有曾经被迫做乖宝宝的孩子,包括我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