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1齐俗训诗解2通物知化行齐于俗
《淮南子》卷11齐俗训诗解2通物知化行齐于俗
题文诗:
虾蟆为鹑,水虿为蜻,生非其类,唯圣知化.
胡人见麻,而不知其,可以为布;越人见毳,
而不知其,可以为旃.不通物性,难与言化.
昔太公望,周公旦者,受封相见.太公问曰:
何以治鲁?周公答曰:尊尊亲亲.太公乃曰:
鲁从此弱.周公问曰:何以治齐?太公答曰:
举贤上功.周公乃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后齐日大,以至于霸,二十四世,田氏代之;
鲁日以削,三十二世,至而亡国.易曰履霜,
而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成丘,
生乎象櫡;炮烙之刑,生乎热斗.子路撜溺,
而受牛谢.孔子叹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
子赣赎人,不受府金,丘曰鲁国,不复赎人.
子路也者,受而劝德;子赣也者,让而止善.
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也.
由此观之,廉有所在,不可公行.适情而行,
行齐于俗,故可随也;事周于能,故易为也.
矜伪惑世,伉行违众,圣人者不,以为民俗.
【原文】
夫虾蟆为鹑,水虿为蜻莣,皆生非其类,唯圣人知其化。夫胡人见磨,不知其可以为布也;越人见毳,不知其可以为旃也。故不通于物者,难与言化。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櫡,炮烙生乎热斗。子路撜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也。
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故行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为也。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
【译文】
虾蟆变成鹌鹑,水虿变为蜻蜓,这是不同类之间的变化。也只有圣人知道这之间的变化的道理。胡人看到粗麻,不知道可用它来织布;越人见到毳毛,不知道可用它来制作毛毡。所以不能通晓物性的人,就很难和他来谈论变化。 以前姜太公吕望、周公姬旦分别受封后见了面,太公问周公:“你打算怎样来治理鲁国?”周公回答说:“尊敬尊长,亲爱爱人。”太公说:“鲁国从此要衰弱了。”周公问太公:“那你又打算怎样来治理齐国呢?”太公说:“我要举荐贤能,崇尚功绩。”周公说:“齐国后代一定有被篡夺弑杀的君主。”从那以后,齐国一天天强盛,一直到齐桓公称霸,传二十四代时国政被田氏篡夺;而鲁国日益衰弱,到三十四代亡国。所以《易经》上说:“踩在深秋的薄霜上,便就知道结硬冰的寒冬就快到了。”圣人就是能从开头细微的迹象预见到事物发展的结果。所以,酒糟堆积成山肇始于用象牙为筷,炮烙之刑肇始于用熨斗烙人。子路救起溺水者而接受主人答谢的牛,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一定会兴起助人为乐的好风气。”子赣用钱财赎救出奴隶而不接受官府的钱财,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再也不会有自己掏钱财来赎救人的事了。”子路接受谢礼而能鼓励人们修养善德,子赣推辞赏钱却停止了人们行善。孔子之所以伟大,是能从小处看到大处,从近处看到远处,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真是一位通晓事理的圣人。
由此看来,廉洁也有它所适用的范围,而不可不分场合机械地推行。所以上述讲到圣人行为要齐同当时当地的礼俗是有道理的,这样可以处事更随顺。同样,圣人应按能力将事处理得更缜密一些,这样办事也可更容易些。反过来说,如装出一副矜持、以虚伪的廉耻模样来欺惑世人,行为上又自视清高、违背民俗,这些行为,圣人认为不是一种齐同习俗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