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

这也许是几十年来最不像迷彩的迷彩

2018-12-21  本文已影响18人  BG泛战术

九十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在军事史上的地位恐怕在未来很多年内都难以撼动。由大量苏式技术兵器武装起来的伊拉克军队,用极短的时间就占领了科威特并宣布其为伊拉克的一个省。在苏联尚未解体的当时,这可以看做是世界军事研究者眼中“苏维埃钢铁洪流”的一个缩影。然而不可一世的伊拉克军队在多国联军的干预下,甚至没能组织起一次像样的反击即宣告失败。对于当时以北方苏军南下为首要威胁的我军而言,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一触即溃产生的影响之深、震动之大几乎可以当做一个历史学课题来研究。

自抗日战争以来,近战夜战,一直以来都是我军低技术条件下的一项传统优势。但是在海湾战争中,却颠覆了很多人的思维。多国联军使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帧察手段,从大气层外、空中和地面远距离进行了体系完善的情报收集。凭借精确制导弹药和复杂的传感器系统,一夜之间,伊拉克的机械化部队几乎损失殆尽。日出后的80号公路,平均每50米就有一辆被击毁的伊拉克坦克或装甲车辆。

夜视仪的出现,让夜间战斗转而成为了技术优势一方的优势战场。

夜视仪的原理大体上分为三类:主动红外、被动红外、微光夜视。

主动红外说白了就是将探照灯、手电等照明器材的可见光光源替换为人类肉眼不可见的红外波段光源。红外光在照射到物体上的时候发生反射,夜视器材通过对红外光敏感的传感器对反射回来的红外光进行接收即可实现夜视功能。这类传感器最常见的就是广泛应用于卡片相机和旧型号手机的CCD芯片,因此有不少电子爱好者对闲置旧相机和手机进行简单改装并加装红外二极管和红外激光管制作成简易夜视仪的例子。当然,因为红外光的折射特性和可见光还存在较大差异,这些使用可见光镜头的自制夜视仪的效果都不甚理想。专业的主动红外夜视仪都会对镜头进行真对化的调整设计,以实现更好的成像效果。不过这类夜视设备一旦开机,在对方的同类夜视仪眼中,你就像开着手电走夜路一样显眼。

被动红外,也称为热成像技术。这一技术针对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自发的向外辐射光子,温度越高光子频率越高这一特性进行探测。因为常温物体自发辐射的光子都在红外波段,人体体温一般稳定在37摄氏度附近,车辆、航空器的发动机一般也在相对稳定的温度下进行工作。因此探测战场上物体的红外特性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侦察手段。当然,因为要兼顾不同频率进行探测,这类设备一般造价昂贵而且难以小型化。而且因为热成像生成的图像在人类肉眼看来往往呈现难以迅速理解的状态,因此这类设备一般搭载在帧察车辆或者航空器以及人造卫星上来使用,并不适合单兵使用。

微光夜视是目前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最适合装备单兵的夜视手段。即使在夜间,自然环境中,有星光、大气辉光等光源一直存在,即使在室内,也往往有着各种微弱的光源,对于肉眼而言这种光源形成的反射不足以形成视觉刺激。但是对于高灵敏度的光电设备而言却已经足够捕捉到不同的信号。经过光电放大装置的放大和电子电路的运算处理,就可以形成可以识别的图像投映在显示设备上。由于微光放大技术原理上主要针对可见光波段设计、兼顾红外波段的识别功能,因此可以十分方便地整合在光学瞄具上。但是这类技术往往因为光电放大电路和图像识别算法复杂,集成技术难度大,因此往往价格昂贵甚至部分型号被技术持有国禁止出口和扩散。

实际上,自二战末期简易的夜视技术手段出现后,关于如何在夜视仪下伪装自己就受到了和夜视仪本身一样的关注。

一般而言,干扰红外夜视仪的最简单手段是——点火。通过散布不均匀的高温物体,干扰夜视仪的图像识别和锐化。飞散的火星和灰烬会在红外夜视仪的视野里制造大量遮挡视线的斑块。不均匀散布的火堆也会让夜视仪不断的调整白平衡而贻误战机。但是,这个办法毕竟过于简单粗暴。且不说维持燃烧往往一不小心会引起火灾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自己点燃的火堆都有可能在特定情况下暴露自己。

另外一种在夜视仪下的伪装思路是,用泥土草皮、植被碎片等物体将自己覆盖起来。这样就不会在短时间内暴露自己的红外特征。(时间长了你会把覆盖物焐热)

在海湾战争中,联军方面使用过一种独树一帜的红外伪装方案,这种奇怪的迷彩,甚至让人觉得,这是一种最不像迷彩的迷彩。

本质上,光电传感器芯片是由点阵排列的光敏开关组成的,每一个这样的开关即所谓的“像素”。这些像素负责测量图像上每一个小方格的亮度信息,汇聚在一起就成了像相机底片一样的传感芯片。当然,这些像素方格之间显然会存在“拼缝”,因此在后端的图像处理电路中,会识别出这些没有亮度信息的“拼缝”并运用线性插值算法(就是取相邻像素点的平均数)“抹除”这些“拼缝”。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使用的是由苏联制造的夜视仪。由于苏联相对落后的电子工业(主要是工艺落后,功能设计上其实一直紧跟西方主流水准),苏联制造的感光芯片像素点密度很低,这也就意味着像素点之间的“拼缝”格外大。为了不让士兵看到的AV画质的夜视仪画面,因此当时的夜视仪的后端电路对于像素点“拼缝”的处理非常简单粗暴:只要画面中出现亮度突然跌进低谷的直线,一概都用线性插值法糊弄过去。

这个简单粗暴的设计给了联军机会。联军设计了一种在灰绿色底布上印染“深色网格”的迷彩,为了不让简单的网格布因为过于单调形成完整人体轮廓而引起警觉,这种迷彩还在网格上面撒布了线度在1-3英寸的不规则斑块。

联军将这种迷彩印染在宽大的罩衣上,理论上允许士兵直接把这件伪装罩衣套在战术背心等作战装备外面用于执行夜间任务。也有少量夜间迷彩和四丛迷彩进行双面印染的产品用于昼夜切换。由深色线条切割而来的方格在像素点密度较低的苏制夜视仪下有着还不错的伪装效果——目标被后端电路“忽略”过去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