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

寒门出贵子,其实也需要代际接力

2017-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步殊

最近澎湃新闻对2017年的高考状元做了一份调查,结论显示,公务员家庭占比最高,硕士父母渐增,“寒门状元”占比不足两成。不少人唏嘘,失望,不少人暗自庆幸。

对此网友评论也做出了比较到位的分析。仅就家庭因素中父母工作来看,公务员工作稳定,公务员有时间、有计划培养子女更有优势。其它职业除教师等外,大部分工作紧张、繁忙、缺少长期的固定时间。帮助子女相对有限,也有网友指出,那一心想着考公务员的人是思想境界高的人,这种思想觉悟或者在三观极为正统的体制熏陶下,自然会传输给自己的子女,符合教育体制选拔人的要求。

寒门出贵子是一种幸运,尤其是那些整天疲于生计奔波并未对子女教育培养投入心血的寒门父母更是一种被馅饼砸中的福气,但这并不是说明所有的寒门都要寄望于生出龙凤改变家庭面貌,人人都希望子女成龙成凤,但要想想你为子女做了什么?准备了什么?

失望于阶层固化的人,是失望于不能一步登天,争议寒门是否再难出贵子,无异于问一下苍天,想一夜暴富是否可行?个例是存在,但并非天天有。

如果有人说,有钱人比你优秀又努力是一种不公平,那是没有把时间线拉长看,其实这是一种最大的公平。多少公务员、教师家庭三代以上也是赤贫的农民,努力或者不为人知的方式才吃上所谓的商品粮,才换来今天的安定小康和教育子女的从容,寒门可怕的不是经济的匮乏,可怕的是思想的愚昧不开化,失去了改变命运并为之奋斗的动力。

不如去学学梁启超家族是花了多少代时间崛起,实现家族命运的逆袭的。

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尽人皆知,他教育出的9个子女个个成才,3个院士,可以说是满门俊秀,如果有人说,他是因为身处上层社会,有钱,有资源,才能送他的子女出国留学,但是有没有注意过,梁启超何以成为的梁启超,梁启超的父亲,祖父叫什么?是干什么的?

梁启超的祖父之前十世为农,而自祖父梁维清起才有机会识字读书,当时的年代,想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就只有仕途一条路,所谓学而优则仕,祖父的志愿自然是在朝廷某个一官半职。然而,命运不济,屡考不中,无奈做了乡村私塾,教育村里的孩子,也算是发挥自己的最大学识价值。

如果说命运总是惊人相似,就是基因里的意志在一脉相承。父亲梁宝瑛也受梁维清的影响,力求学而优则仕,但无奈考运依旧不佳,也许是实力不行,未能如愿,遂也做了乡村教师,但因为出色的人品和威望,曾以士绅参预乡政,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

梁启超也因着这种家庭氛围,自四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也不少受到祖父和父亲的影响,立志报国。梁启超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事实上,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梁启超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而逃亡日本,搞起了新闻业,文人论政,以文章报国。实际上,梁启超在新闻事业上的贡献和影响远大于他的政治成绩,最为让他引以为傲的是对子女的教育是成功的,骨子里对年轻人的教育是较为重视。于是写出《少年中国说》、400封家书与子女的谆谆教诲,才有了后来的满门俊秀。

梁氏家族有个让世人深为受用的家训“济物”“淑身”,济物之道,在随所遇以为施;淑身之道,在严其格以自绳,梁氏也就是一直用实践去诠释了这两句话的内涵。祖父、父亲甚至梁启超,虽然并未能达成最初的理想宏远,也未能在理想的平台施展抱负,但是却懂得随遇而安,立足当下的处境去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价值,为人处世也是严格高标准要求自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命运的逆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谁都不能指望真的能一步登天,而要做好随所遇以为施的准备,因为人对目标难度的主观认知有盲区,不清楚所需要的能力和水平自己是否真的达到。命运的转变有时候不能寄希望于一代,而是需要代际接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