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散文乡土故事

炉子上的美味

2017-11-20  本文已影响22人  孤松堂主

又是一年寒冬季!

过去几天全国普遍出现大风降温和寒潮预警,气温一路飚低,清早出门看到马路上的水成了冰碴子。冷了,冬天真的来了。不过现在的人大可不必发愁过冬,城市里基本已经实现了集体供暖全覆盖,新小区大多用的还是更为干净整洁的地暖。农村集体供暖规划,煤改电煤改气等工程也在加紧实施,以后的冬天不会太冷。

地暖虽好,但有些过去的记忆,似乎永远无法从脑海中抹去。

小编老家在河北,小时候河北农村的冬天并不好过。记忆最深刻的是早晨起来喝水要用瓢敲开水缸上面的冰,从冰窟窿里伸下去舀上来带着冰凌水,喝一口下去,透心彻骨的凉。屋里有多冷可见一斑,唯有烧的热乎乎的大火炕让人留恋不已。所以,要是冬天家里有奶奶娘们儿的来串门,给凳子坐是不对的,脱鞋上炕才是最高礼节。

爷们儿们不大有上炕唠嗑的习惯,他们更喜欢围着炉子,拨弄着煤火,泡上一壶浓茶。

老家最早是在灶台边用砖土盘起的土炉子,不过后来见到最多的是摆在屋子中央的铁炉子。这一件家家都有的生活器具是很神奇的存在,承载了太多童年的记忆,每每想起心里就涌起一股暖意。

每年父亲把炉子从草棚搬进屋里,就意味着要正儿八经的过冬了。找来一筐苞米骨子和干柴,然后让母亲领着我们去外面,不一会儿屋里就冒起青烟。刚扔进煤块的那会儿,青烟一度变成黑色,屋里呛得睁不开眼。约莫半个小时的光景,浓烟逐渐散去,父亲用带着手套的右手擦一擦眼角被熏出的眼泪喊一声:着了,进来吧。再进屋,早见炉内燃起了红红的炭火。

学校里也烧炉子取暖,届时每个学生都要带五根棒子骨子或木柴去学校。生火是根本不用老师插手的,班里几个男生一通鼓捣,照样能把煤火烧起来。更有在家里插不上手,来学校过一把生火瘾的。

当然,炉子的作用远远不只是取暖,炉子上会常年蹲着一个烧的黑乎乎的水壶,随时都能喝上热水。有兴致的话,炉子周边放上几个冻柿子,半天儿的功夫,冻柿子被烘的温温软软的,咬开个小口用力一吸,甜到心里,暖到五脏六腑。或者用铁丝做个网,上面放上自己种的红薯,过不了多长时间,满屋子都飘荡着烤红薯的香气。也可以把土豆埋在炉子下面的煤灰里,熟了之后用火钩子掏出来,捏开一个,一股香甜的气息扑鼻而来。

烤的最多的,当然是吃剩的馒头。两根火棍架在炉子上,馒头就可以直接放上面烤了。讲究一些的人家,会在炉子边放上干净的硬纸,并且要把馒头切成片儿放纸上。面食被火烤过之后会散发出独有的麦香气,表皮焦黄发黑,里面松软甜香,简直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人间美味。也可以用铁丝把油条穿起来烤,一边冒油一边发出吱吱的声响,还没吃就已看到香味儿了。

老家正月里是只吃两顿饭的,下午三点多钟,冬日的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斜照在屋子中央。父亲把一个双耳铁锅放在炉子上,锅里是年前熬的大骨汤。然后把切好的肉片儿、白菜、豆腐一股脑扔进锅里,就这样毫无厨技可言的方式炖出来的菜却让人垂涎。一家人就直接围在炉子边上用餐,锅里咕嘟嘟的热气腾腾,这种不是火锅胜似火锅的吃法,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人感叹年味儿淡了,其实不是年味儿淡了,是人们的生活变了。除了烟花爆竹,以前很多东西都是带着年的味道的。比如饺子、比如年糕、比如院子里墙上冻着的带鱼,当然,还有炉子。从生炉子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地里已经没有农活可忙了,剩下的时间就是全心全意准备过年。如今过年和平时是没什么两样的,那些好吃的平时周末都会吃到,炉子也被看不见的地暖取代,过年时除了窗外的几束烟花,屋里基本没有什么变动。

不可否认,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炉子被替代也是迟早的事情。因为炉子浪费资源、炉子有安全隐患、炉子打理起来费时费力,生炉子还不干净,每天都能从地上扫出一层煤灰。地暖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跟炉子有关的种种生活味道,也随之烟消云散。

怀旧不一定都是感伤,想到有火炉的生活,一种淡淡的幸福在心间荡漾,美美的。屏幕前的你呢?是否怀念那时候的冬天?是否还想再尝一尝炉子上烤馒头的滋味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