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三十六-佛陀的智慧
《佛陀传》原名“故道白云”,是一行禅师呕心沥血之作,也是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书中讲述了一位伟大的导师,也讲述了一个有血有肉普通人的一生。研读此书,感觉佛陀就在身边,时时刻刻给我们教导,甚至可以观想到佛陀的样貌和声音。看完此书再去读经,无论《金刚经》还是《心经》,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万事万物都相互依存且无常,或者说五蕴皆空。因此,我们只有心无挂碍并时时觉察当下,向自己的内心去求,才是万法之根本。
一:佛陀也是人
佛教是三大宗教中唯一的无神论宗教,也是高深的哲学。关于这一点,别说普通大众,就连很多佛教徒也搞不清楚。在《佛陀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释迦摩尼成佛以后,生活也和普通的僧侣没有太大区别,也依然会遭受诽谤和饥寒,当然也会有疾病和死亡。只是,洞悉五蕴皆空的真理之后,释迦摩尼体悟到世间万物本自一体,所谓生老病死和时间空间,都只是一种意念,而释迦摩尼已经从这种意念中解脱了出来。
在《佛陀传》中,释迦摩尼有很多朴素的语言,像一位哲人,也像一位长者。佛陀说:“不要为了金钱把太多时间花在工作上面,以致于影响目前的家庭幸福。”佛陀还说:“父母健在是儿女最大的福气,也是儿女快乐的源泉。而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过着贤良幸福的一生。”释迦摩尼的教导不是那些玄而又玄的东西,而是妇孺儿童都能理解的真理。“人是过去佛,佛是未来人。”佛就是我们的本心,仅此而已。虽然释迦摩尼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佛陀无处不在……
二:我们自身就是整个宇宙的映射,觉悟只需向自身求即可
在禅定中,释迦摩尼看到无数世界的盛衰成坏,见到无数众生经历的生生世世。体悟到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宇宙的一切智慧,每一粒微尘都是宇宙本身,而“无我”才是万法之根本。众生的苦恼,都是因为不知道他们实际上与万物同体。我们每个个体,就好比是浪花,而宇宙万物就是大海。浪花升起之后回到大海,然后再次升起,其实浪花就是大海,大海也是浪花,浪花与大海本自一体,浪花也从不会真正“死亡”。彻悟了这一点,其实就明白没有生也没有死,一切浑然一体,自然就脱离了生死。修行的秘诀,就是明白我们本身就含藏着宇宙间所有的智慧和力量,只要向内求即可证悟,不需要寄托于外事外物。
三:万事万物相互依存且无常,这就是空性。五蕴皆空,当下即一切。
我们经常会听到空性的说法,那么什么是空性?空性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而是万事万物相互依存,无常亦无自性,因此无所谓存在,也无所谓不存在。就如同如来的含义,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而快乐就是觉察着发生的一切,而同时绝无执着和忧惧。
当我们欣赏一朵花的时候,在感受花朵美丽的同时,也明白它早晚会凋谢。当我们沉浸在爱情之中的时候,应该明白未来有可能的分离会让我们陷入痛苦。当我们家大业大的时候,责任和压力也如影随形。当我们年少没钱的时候,简单的快乐又总是如此难忘。人的生死也是如此,我们在纵情享用青春的时候,也应该明白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而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又会以另外的形式再次回归。世界万物相互依存而又无常,这就是宇宙的真相。所以,我们大可坦然面对人生,享用生命给我们的一切,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子孙满堂还是独自一人、无论年少青春还是垂垂老矣,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活的馈赠。我们只需要平和喜乐的安享这一切,同时在失去的时候也坦然接受,包括生死。我们的身体不是我、声音也不是我、意识更不是我,真实的我,是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清净本体,那个我们向内求的与生俱来的“佛”。
佛祖拈花微笑的桥段,深刻解释了当下的意义。因为时间和空间都是假象,只有当下这一刻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憧憬未来,以为我们认为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很少与真正的自己接触。只有安住在当下这一刻,你才有可能找回真正的自己,你才是真正的活着。“遇到更好的自己”是人类世界最大的骗局。当人们把目标聚焦在努力追寻未来幸福的时候,其实已经逐渐迷失了自己。这时候生命不再是一场有趣的探险,而变成为了完成某种任务的强迫性需要。或者可以说,这时候“本我”其实已经死了,只是肉体还没有被埋葬。时间只一种幻像,就像病毒,而大脑的思考是启动病毒的钥匙。一切只在当下,在一朵花的开放、在围绕在你身边的一切。
如果我们内心足够简单平和并努力修习“觉察”之道,就会逐渐做到安住在当下,最终脱离意念制造出来的虚拟世界,回归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也就是佛性。再简单说,佛祖说了这么多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五蕴皆空”的宇宙真理,真正体悟这个真理之后就可以脱离生死意念的束缚,而体悟的路径就是“心无挂碍,安住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