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看《死亡诗社》
最近看了一部经典老片––《死亡诗社》。
恐怖的片名之下实际上讲的是一个校园故事;
古板的学校,严厉的家长,叛逆的学生和一个与众不同的新老师。
这样的故事我们看过很多,
为什么这部电影能排在豆瓣第48位,成为众多网友心中的经典?
我们慢慢往下看。
校长
开场便是开学典礼。
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之后,校长出场。
“因为遵循着传统、荣誉、纪律、优秀的四大教学原则,
这所学校成为了全美最优秀的预备学校,也是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这的原因。”
这段话显示了校长的骄傲,也给他打上了传统守旧的标签。
和两对家长寒暄过后,镜头转到了学生身上。
尼尔&托德
尼尔一出现是很阳光,开朗的形象。
爸爸的好儿子,体贴的室友,和同学打成一片的社交达人。
而室友托德正好相反,
无论是面对校长还是同学,
都不愿多说一句话。
内向到被同学嘲笑“像个木瓜一样”。
尼尔为此还安慰了托德。
紧接着尼尔的朋友们来到了他的寝室。
他们早已对古板的学校有所不满,
关门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讽刺学校四大支柱:
“先生们,我们学校的四大支柱是什么?”
“嘲弄,恐怖,颓废,粪便。”
然后尼尔的父亲登场。
尼尔的父亲
尼尔的父亲和大多数人的父亲一样,
强势,固执。
强调父亲的权威来让孩子听话。
他希望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好好学习,上医学院。
为此他取消了儿子的课外活动。
“上了大学以后你想干嘛就干嘛,但在此之前,你要听我的。”
他并不是不爱尼尔。
“需要什么尽管说。”
这是很多家长表达爱的方式,
他们乐于奉献自己来为孩子提供一切所需,
可惜却从来不会尊重孩子的想法。
那么小的孩子懂得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梦想?
基丁
基丁是新来的英语(相当于我们的语文)老师,
他虽然也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却处处与传统的学校教育者们不同。
他会“装神弄鬼”来提醒学生珍惜时光;
让学生撕去课本导论来传授他的“浪漫主义”;
会让学生站在讲台上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独立思考。
这位“别人家的老师”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学生的好感。
剧情由此展开
尼尔从图书馆的一本旧书中得知新来的老师原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社团“死亡诗社”的成员。
在尼尔的鼓动下,他们成立了新的“死亡诗社”,在熄灯后悄悄前往山洞里读诗。
在老师的感召下,尼尔重燃了对戏剧的渴望,
但只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的父亲却不同意。
尼尔害怕和父亲进行沟通,他觉得那样并不会起作用,于是他开始瞒着父亲进行表演。
表演大获成功,但却被父亲发现。
父亲决定让他退学去上10年的军校,
这对尼尔来说和坐牢没有分别。
不愿意听从安排的他选择了以死明志。
我和托德一样不敢相信,但导演让它发生了。
细节告诉我们,尼尔和他内向的室友托德有着类似甚至更为悲惨的成长环境。
所以他们俩才能相互理解。
最后开朗的人选择了死亡,
内向的人活了下来,变得更有勇气。
悲痛万分的尼尔父亲把孩子自杀的矛头指向了新来的老师,
学校也威逼学生们出来指正。
老师最终被迫离开。
但走之前,他还是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他们跳上课桌,喊出“O Captain! my Captain! ”的场面,
给了我不亚于《勇敢的心》当中华莱士喊出“freedom”的震撼。
故事到此结束
其实从剧情来说,尼尔的死亡大可不必,不死学校也会赶走新老师。
一个把“纪律”视为原则的学校,怎么会容忍一个独立的老师带出一群独立的学生呢?
但导演要借尼尔的死告诉我们,有些时候,自由要比生命更为重要。
不可否认,基丁是个好老师,一个我们梦寐以求的好老师。
现实中可能有这样的老师,但他们能影响多少学生?
教育的改良不可能依靠某个老师,而是更为合理的体制。
这样的电影存在是给教育的一面镜子。
是培养精神独立的学生,还是让他们听话过上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
这是教育的矛盾之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资质和机遇,
平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更为务实和有利的选择。
但问题是,我们要替他们做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