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一点小爱好山西省历史

为何得山西者易得天下,得四川者不易得天下(山西篇)?

2017-11-30  本文已影响119人  山川网
太行山

文遗网:本文由专注于地理、旅行、人文的山川网,联合专注于历史、文化、古迹的文遗网联合推出。由山川网负责本文涉及地理、地貌相关素材搜集整理分析,由文遗网负责本文涉及史料、典故相关素材搜集整理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而这些行政区域的轮廓形状,却和世界其他国家经常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区划方式大相径庭,各种奇形怪状的划分方式层出不穷。

那么在开始本文的分析研究前,小文需要先向大家普及一下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亦作犬牙交错)。

山川形便,即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江西就是最典型的利用山川形便划分的省级行政区。

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很多省份如果完全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进行划分,那么位于群山、大河环绕的行政单位,便很容易形成诸侯势力割据局面。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无疑就是同时拥有四川盆地和蜀道难的四川省。

那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中央政府往往就会采用“犬牙相入”的区划准则,人为将一些在地理、交通、文化、习俗上属于一省的重要城市,划入相邻另一省管辖,借以削弱地方诸侯割据自立的几率。比较典型的,就要数原本属于出川咽喉要到的汉中市,被划入了陕西省管辖。

参考历史的教训,最终我们发现,要想国泰民安,就必须坚持“山川形便,犬牙相入”的区划准则。正所谓“山川形便民生利,犬牙交错社稷安”。

了解了中国省域划分的基本原则,接下来我们开始今天的正题。中国有两个省份,同样是造化于“山川形便”,山河包围,易守难攻,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说山西省,山西省的地理位置有多优越呢?小文在上网搜集资料时,发现很多现在的山西地图,都没能特别好地展现山西在地形地貌上的得天独厚。直到偶然发现了上图这份清代的山西地图。从行政划分上,清代山西和如今的山西,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所以我们以此为凭对山西进行研究,非常合适。

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黄土高原地貌)为界与内蒙古毗连。也就是说,山西东南西北四面,都拥有可以据险以守的天然地貌屏障。

更重要的是,我们来看看,与山西相邻的四个主要省份:北边是蒙古,东边是河北,南边是河南,西边是陕西。

蒙古不多说,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北方疆土的最重要威胁来源。山西最北端的城市大同,从古至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是政府重要的边防城市,屯兵戍边之所在。山西的北部屏障主要有二,其一是天然的黄土高原地形,可以有效影响蒙古骑兵的闪电战和阵地战效果;其二是人工的长城屏障,可以彼此呼应,大大降低蒙古铁骑长驱直入的隐患。

山西以东,隔太行山脉相望的,正是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华北平原。自元代开始,历经数百年,中国的中央机关所在地北京,都位于此处。而北京的防线,主要就取决于北方的燕山山脉和西方的太行山脉。两大屏障但凡有一处失守,基本就是蒙古铁骑长驱直入、兵临城下。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也被俘,土木之变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危急之时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加强战备。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枪手阻击,死伤无数,不得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明朝的这场北京保卫战,正是大同边防(当然,失守的不仅此一处)失守后,帝国中枢北京面临生死考验的典型案例。

但上文,我们是站在山西作为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平原重要军事屏障的角度来思考山西战略位置的重要性的。

如果我们把思维转变一下,变成如果有一路心存雄心壮志的诸侯,已经占有了山西之地,进而想要取天下的话,山西是否又具备足够的优势呢?

根据史料,我们发现,山西的确具备这个优势。我们还是先说山西与隔太行山脉相望的华北平原之间的战略关系。从地势上,我们从小就从地理课上学过,中国地势是西高东低,而太行以东的河北又处于平原地带,毫无疑问,山西之于河北,处于居高临下的战略俯视地位,这对于古代战争而言,就是典型的交通与地理优势。

而太行山虽然巍峨,但主脉却被多条河流横切,形成著名的“太行八陉”和多个险关,自古烽火不断。

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

也就是说,想要从山西出兵东进河北,是顺流而下,轻而易举的事情。且通道众多,战略可选方式多变,对于防守方而言颇为不利。而直到如今,连通山西与河北之间的许多铁路公路通道,依旧选择了当年太行八陉的路径。

说过了山西向东,我们再来说山西向南。中国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而中原在哪?正是今天的河南所处区域。而山西与河南有多近呢?只有黄河一河之隔。而历史上之所以长江是天堑而黄河不是,正是因为黄河在冬季的枯水期,是会冰冻的,此时挥兵南下,基本上中原地带便无险可守。洛阳、开封两大中原古都,将完全洞开于敌人刀口之下。

关于这点,北宋的惨痛教训,可谓是历历在目。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地理屏障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使得包括华北、中原广阔华夏腹地的命门洞开。即使是到了宋朝,猛人如太祖赵匡胤,依旧苦苦难以夺回幽云十六州。也正是如次,才导致了后来的北宋灭亡。后人称石敬瑭为华夏千古罪人,绝非虚言。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

失岭北(王维诗中都护在燕然的燕然都护府)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之于南方犹如岭北行省之于北方,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元朝称之为腹里。

山西南面,正是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洛阳、开封两个古都接近山西,处于它的攻击范围。历史上,就有无数占据山西,并攻击中原的例子,比如北朝的匈奴王刘渊等。

说完了山西的北、东、南三面,我们再来说说最后的西面。山西以西,正是十三朝古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同样是易守难攻的重要行政区,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素有“关中四关”之称。但是,相比洛阳的“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以长安为都无疑对于控制中原乃至广阔的中国东南腹地,显得有些鞭长莫及,捉襟见肘。尤其是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由长安向全国发布传达政令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汉唐时代,虽然经过文治武功,中国西部的最大控制范围延伸到了今天的新疆附近。但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明版图,始终都在中原地带。而连通关中平原与中原地带的最重要道路,正是位于陕西以东、山西以南的崤函通道。这条位于黄河与秦岭之间的通道,自上古时期起,就是东出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的重要通道。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称之为唯一通道。所以如果定都长安,就必须将崤函通道和山西牢牢控制在手里,否则的话,一般会发生两种情况——

第一,陕西政权出关中平原进取中原,回来路上就被人家给截胡了,典型案例:春秋时期秦穆公远征郑国,回师途中被晋国在崤山设下埋伏,最终结果是全军覆没。

第二,中原想要打进关中虽然是险关当道,但山西政权如果想要进关中,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典型案例:隋末李渊在太原起兵,首创了借山西拿下关中,继而取得天下的案例。

李渊

正是因为山西重要的军事位置,皇帝如果把自己的某个儿子封作了晋王,或者某位诸侯自己费劲心机当上了晋王,那么未来就会有较大可能成为帝国接班者。司马昭、杨广、柴荣、赵匡义等人,在登基坐殿之前,就都曾当过晋王。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更好理解为何得山西者易得天下这个问题——山西退能够据险以守,进可以随时出兵争夺天下,距离中国三大权力中心关中、中原、华北又极近,堪称绝佳战略要地。

下一期,小文将带大家了解另外一个和山西同样易守难攻的省份四川。但四川的命运,却和山西大不相同,敬请期待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