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记”在吾乡
小区对面去年冬天的时候新建成了一座广场,名曰:红灯记文化广场。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并没有看过“红灯记”这个样板戏,可能只是听说过而已,而这个广场的落成无疑是纪念红灯记文化,传承无畏的斗争精神,抗日精神,也是为英雄在家乡树立的一座丰碑。
说实话,看到这个广场,我还是很高兴的。毕竟,这是家乡第一个以红色文化的名义定名的新广场,可能是革命老区的缘故,唯一的公园,主要街道也是以雷炎烈士的名字命名,以缅怀先烈。从前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好好去广场看看,加上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动,一次又一次错过。最近看见南方的花都陆续开了,北方也有很多城市迎来了春天,于是,我便借着“寻找春天的影子”为由,顺便去转了转。
这是个很现代的广场,而且可能是由于人口多,家乡将近90万的人口,所以广场的游人也极多,好像丝毫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因为疫情发生到现在,家乡零确诊,零疑似,所以人们就更以“宝地”自居。解封以后,广场每天游人不断,秧歌声、音乐声声声震耳,一片“莺歌燕舞”,一派热闹景象。
广场中央有扭秧歌的几十人的方队,都是年纪大的群体组成,尽管都戴着口罩,但是依旧可以从他们眼角的皱纹中看到掩饰不住的喜悦。
周围花坛坐了很多人,有陪着孩子玩轮滑的,有看秧歌表演的,也有坐下休息拿着手机拍照、聊天的。外围一圈为健步道,绕广场一周,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通过走圈锻炼身体的。对了,附近小区居民楼的二楼缓台上还站着一个老者在高处看热闹。
广场最里侧有亭子一座,这个亭子,我还真说不出是个什么风格,不是古典的亭子,也不是现代的,材质也奇怪,总之,怪怪的,当时建的时候,我就觉得奇怪,建好了,同样觉得奇怪,感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莫非是设计师随性放的。
不远处传来犬吠,原来是两只宠物狗打了起来,一黑一白,打得热闹,不相上下,两个主人在旁边说笑,任凭它们的宠物们“打架斗殴”,好像在看动物表演,旁边不时有人看他们,有的一脸嫌弃,他们也不理睬,久之,也没人理了。
广场的设计很人性化,不仅入口处设有残疾人的轮椅专用通道,而且花坛,树池都较宽,大概40厘米左右,适合作为座椅休息,可能是考虑到附近人太多的缘故,才加此设计。
看他们好不热闹,只有我一个人围着植物转,看有没有发芽。虽然是冬态,除了松以外都没有叶子,但是依旧可以通过其它特征,如树干,残存枯黄的树叶,叶脉,叶痕,宿存的果实等判断是什么,都是乡土树种,不难认出,共计16种。草本植物还没种植,再过些天便可知。

天气回暖,作为绿篱的小叶丁香都急得都打了骨朵儿,可是连翘和东北杏却还睡得正酣,不知这两个家伙是怎么想的,都是早春开花的品种,怎么差距这么大呢?可能是没意识到该“醒醒”了吧。

广场中央有红灯记雕塑一座,背面附有文字解释,中国风红灯柱三十有余,红色廊架两个,各由10根丝带状钢架定距排列而成,别致的古灯景墙右侧刻画的都是红灯记剧中人物古铜色浮雕,背面也都配有人物介绍,也不失“文化”二字。

可以说,广场内的设计,无论是灯的应用,景观小品的营造还是为数较多的景墙都无不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出海伦的红灯记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它保留了原六中旧址的两棵樟子松,抬头望去,非常高大,树干有些歪了,那也大概几十米,并且已亭亭如盖矣,站在下面就觉得自己很渺小,透过枝叶,仰望苍穹。这两棵树虽是“老树”,却和环境有点显得格格不入,准确的说,是和周围的新植的树格格不入。
不禁想起了在学校隔壁的林学院内的树,他们学校是那种林子中开辟出来的学校,一进校门,抬头望去,几十米外,两排樟子松列队欢迎,不说参天,也三十几米,和这两棵树高度都是差不多的,树也是差不多的,只不过今时而景异,周围之景不同,四时之景也不同。
为了保护树木根系,同时增加休息空间,树干四周围合了多边形的木质座椅,我向座椅中心看去,果不其然,和几乎所有地方的这种设计的座椅一样,中间保准会有垃圾,挺让人无奈,没办法。
走出广场台阶,我还在想为什么一排十几棵树,只留了那两棵樟子松,也是怪怪的。后来出了广场,又回望那两棵树,才发现,此时,正赶上看见美丽的日落,它们恰好把太阳夹在中间,而这两棵树也在夕阳的映衬之下别有一般美感,相依在一起。

个人觉得,红灯记文化广场应该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广场的存在,那就不需要费这般心思设计了,而更应该是向家乡人民宣传,普及英雄烈士光辉事迹的红色教育基地,恰好附近也有几所学校,应该让他们循着先辈足迹,近距离感受历史,从而铭记历史。
文化始终是一座城市独有的记忆,也是一座城市明显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独特名片,尽管经济基础可能达不到很高的要求,但是文化永远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物质力量很重要,精神力量也同样重要。我为我的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骄傲,也为作为一个家乡文化的传承者而自豪。

自从学了园林,非常多的人和我说,你们这个专业,也就是在南方,更有发展,要不然留在东北,冬天树都没有叶,你们还设计个啥。我笑着按照他们的意思回复,但是内心想的是:东北难道就不该建设园林吗?难道就因为气候因素抱有这么大偏见?就连自己人都对自己的城市有偏见。东北地区植物种类很丰富,尚在开发,研究的乡土植物野生种即将用于园林绿化的也不少,但是就是因为人们的偏见,才在骨子里就认为,园林是南方的事,和东北无关。就连家乡要建个植物园,也有不少人曾说,建植物园?种松树吗?气候寒冷,这些人的话更让人心寒,人们太喜欢利用自己现有的为数不多的知识去随便给一个事物下定义,殊不知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其实,哪怕一个现代化的广场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共园林和休憩空间的一个缩影,希望家乡可以越来越好,它也真的在慢慢变好。一个人的进步要靠时间,而不是一弹指,一个城市的发展同样需要时间,可能十年,可能二十年,我们不管在哪里,都是它的见证者!
如果可以,我希望今后可以留在东北,有一分力,发一分光,即使只是一株小小的树苗,也要种在黑土地上!
2020.04.12
临时感慨,遂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