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说电影阅读·电影·生活·分享

黑白影像杰作《冷战》,不知比《芳华》强了多少倍

2018-12-15  本文已影响5人  洋洋说电影

论及当前世界影坛上擅用黑白影像的大师。波兰籍导演帕维尔•帕夫利克夫斯基必然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尽管他迄今为止只拍摄过两部黑白长片。却凭借其出色的技艺表达,在全球俘获大量拥趸,享有极高声誉。


自从2013年《修女艾达》爆红以来,帕夫利科夫斯基如今俨然已成为,任谁都要忌惮三分的艺术电影新贵。虽然这个名头对已经年逾六旬的他来说,着实有点不搭。此前,该导演拍了很久的纪录片,但电影节履历很是一般。

当年《修女艾达》的世界首映放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却在接下来近两年时间内风靡全球。直等到欧洲电影节上,《修女艾达》才大获全胜。

今年《冷战》入围戛纳第7场主竞赛单元,更是荣膺最佳导演奖。但中国观众看了《冷战》,往往会不约而同地给出这个评价,波兰版《芳华》。确实如此,影片的前三十分钟简直就是《芳华》翻版。但相对于《芳华》对逝去年华的无限叹息,《冷战》来的要更加克制高冷,一如它黑白的影像和近乎于方形的画面构图(4:3画幅)。


《芳华》将刘峰与何小萍的感情放置在特殊年代,因而年代成为他们生存和爱情的敌人,以至于每个人都走向了悲剧。冯小刚将更多情节设置放在了“追忆”上。所有的肉体、舞蹈、音乐都是为复制他的梦而设置。


他更多的是在描绘那个自己期待而不可得的青春时光。以至于无法客观的展现残酷,对于时代反思的作品来说,“美化”就是最大的缺陷。而《冷战》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叙事的冷酷

它详实的展现了冷战时期东西方的不同社会环境,和一对恋人的际遇是如何的动荡多舛。他们相爱几十年,却几度分离。其中有时代的影响因素。但更多的是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所说,能打倒爱情的也许只有爱情本身

一对背景、性格截然不同的年轻人在波兰的乡村相识。他们一个是已然成名的民族音乐家和一位满怀激情的年轻女歌手。男主角维克多在为歌舞团挑选演员的时候,一眼就看中了极具歌唱天赋的祖拉。


但故事并未同《芳华》一样,在歌舞团的勾心斗角上展开。相反却神来之笔地聚焦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过程。维克多接受上级任务,将民间歌舞用学院化的方式改造,使其体制化。这本身是一种很常规的文化政治行为。





接下来就是将人民耳熟能详的民间艺术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政治话语结合起来。影片中就采用典型的社会主义合唱形式,与斯大林巨幅画像冉冉升起的画面表现出来。

这种用固定式全景镜头略带俯角的,将人物框在画面下半部分的构图方式,多用于影片中1949年的社会主义波兰。非常适合渲染冷战时期,东方阵营的宣传模式。完全的《新闻联播》宣传片套路。


歌舞团名声大噪,表演结束后的宴会上,区别于周围众人的推杯换盏。维克多与同事伊莲娜则背靠巨幅镜面,站在酒会的边缘。


这个画面非常有意思,表象上貌似是维克多站立于宴会中心。但实际上酒会的场景不过是镜面反射,表现出追求自由的维克多与大环境的格格不入。

随着时间的延续,身份悬殊,性格迥异的祖拉与维克多相爱了。但坐过牢的祖拉为取得组织信任,每周都监视并报告维克多的行踪。



这成为两人之间的裂痕,所以二人为逃离这种监视,计划出逃巴黎。维克多成功出逃,祖拉却由于自卑选择留在波兰。1954年的巴黎,开始便是区别于社会主义大合唱资本主义爵士乐演奏。


极少有导演能把音乐,用出结构性含义。我想这都要归功于导演对音乐的理解层次极高。曾身为爵士钢琴乐手的他,拍起爵士乐场景,简直是得心应手的优秀。

环境转换至资本主义巴黎,影片的运动镜头也随之多了起来。跳脱出固定镜头的死板,摄像机似乎也更加自由活泼了。


一年后,祖拉成为歌舞团台柱,维克多依旧是流亡的音乐家。然而祖拉与维克多始终无法忘记彼此。祖拉为了能与维克多相守,与外国人假意结婚,获得合法出国的机会。


可是两个有情人的相守,却因为性格与身份转变的鸿沟,产生了不可粘合的矛盾。祖拉气愤的返回波兰,维克多追随而至,却因叛逃国家的身份被拒绝入境。于是迫切想见到祖拉的维克多,做起了英国与波兰之间的双面间谍


不出意外,维克多被捕了。入狱后的维克多再也无法用受过刑的手指弹琴。而祖拉为了救维克多出狱,再次出嫁,凭借丈夫的人际关系,解救出维克多。但此时的祖拉和她的音乐都已千疮百孔。已然完全失去自己的特色。


祖拉活着的意义只剩下等待维克多。维克多终于来了,被世界抛弃的他们也终于可以相互依偎,携手离开。



——到那边去吧。

——那边的景色更好。

一切都结束了,画面到这里也戛然而止。这段结尾的画面异常唯美,高对比度的黑白画面竟能拍出油画的质感。



该片以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划分,形成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其实很难第一时间就带观众进入情景状态。不免被吐槽为PPT电影。

但笔者认为,正是这种片段化叙事,才能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在观影结束后依然久久不能忘怀。屡屡回想总能发现新的亮点。真真的宝藏型电影!

短短80多分钟的影片,寥寥几笔又极为精到的手法,着实令人赞叹。这种去除旁白,依旧能以第三叙事主体角度拍摄的手段非常高超。一部取自导演父母故事的电影,不就如同听他人讲故事,听众并不会带入自身。那个故事也许会有距离感,也许只有零星的片段。但我永远相信,好故事并不是将所有细节都告知,而是能创造出更大的想象。

在这部《冷战》中,我们既能读出导演影调特质的延续,也能窥见其风格的进一步成熟和定型。黑白影像和大量的音乐元素,是帕维尔•帕夫利克夫斯基的标志性特点。但能看到真正会说话的影像,却是我们广大观众的幸福。

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