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ha

2024-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沦

【书名】去情绪化管教,帮助孩子养成高情商、有教养的大脑!

【作者】【美】丹尼尔·西格尔;蒂娜·佩妮·布赖森

【译者】吴蒙琦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收获】

1、你这么生气我不怪你。如果别人这样戏弄我,我也会很讨厌的。我知道你爱吉米,你们两个几分钟前还能很开心地一起玩小马车呢。但是现在你对他很生气是吗?”

这种反射的目的在于确保孩子能明白你是理解她的感受的,确保这样做能缓和她强烈的情绪,帮助她平息内心的烦乱,这样她才可以重回那幸福的河心。

但是你不能让她将一种短暂的状态,即对哥哥的恼怒,视作他们情感关系中的一个稳定特质。所以你要将你的想法灌输给她,并提醒她在玩马车时与哥哥相处得还是很开心的。

2、我们并不总是能成功地发起这类引导式对话。有时候孩子会不愿(或者是不能)去发掘别的视角,去倾听和照顾他人的感受。

3、我们更多地去给孩子机会认识到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愿望,还得照顾到别人的;更多地去锻炼他们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以期给身边的人带去积极影响;他们就会做到更好。

4、因为冲突的次数减少了,而你在构建孩子大脑的同时,也不再需要经常去管束他的不当行为了。

5、案例:

有一次她和6岁的女儿在打扫她的房间时,翻出了一小盒蜡笔。几天前,她们去采购学习用品,她的女儿对这些蜡笔爱不释手。虽然妈妈没有买下这些蜡笔,但是女儿不管不顾地就把蜡笔偷偷藏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这位母亲说,当她发现这些蜡笔时,就决定直接去问问自己的女儿是怎么回事。小女孩看到妈妈把蜡笔捧在手里,并露出迷惑的神色时,她的眼睛立马瞪大了,并且充满了害怕和愧疚。

在这样的时候,家长的反馈将会极大地决定孩子能从这种经历中获得什么。

这位妈妈没有这样做,她反而是选择了一种着重于教导而非给予即时惩戒的管教方法。

她给了女儿一点时间坐好,并让她试着去感受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之后自然会有的那种不愉快但是有价值的罪恶感。是的,罪恶感也可以是很健康的。它是良知健全的证明!此外,它还能帮助约束孩子以后的行为。

这位母亲在和女儿说话的时候,跪下了身来(如我们在之前讨论的那样,是为了低于孩子的视线),一段可爱的对话开始了。

6岁的孩子首先是否认拿了这些蜡笔,然后她又改口说自己不记得,再然后,经不住妈妈的耐心等候,她最终辩白说妈妈无须担心什么,因为“我是一直等到那个爆炸头女店员没注意看的时候”才把蜡笔放进短裤口袋的。

这时,为了使女儿能思考一下还没考虑过的事情,妈妈问了许多问题:“你知道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叫作什么吗?”“偷窃犯法吗?”“你知道商店里那个爆炸头女人也花了自己的钱去买那些蜡笔,才能够把它们放在自己店里卖吗?”

作为回应,女儿的头更低了,她努了努下唇,掉下大颗大颗的眼泪。很明显,她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很不好受。

她安静地哭泣着,妈妈将她拉近身旁,但是不去打扰她或者制止自然发生的这一切,她只是附和女儿说,“你正因为这件事感到很难过。”女儿点点头,继续哭着。

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有母亲安慰并陪伴着她的女儿。无须她做什么、说什么,管教就这么自然进行着。

母亲抱着女儿,由她尽情地去哭,去体会这一切,过了几分钟,她揩去女儿的眼泪,并让她做了个深呼吸。

然后她们再简单聊了一阵,聊到诚实,聊到尊重他人的财产,聊到即使在艰难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通过进行这种协作性的、反思性的对话,并将女儿的注意力导向她内心已感受到的犯罪感,好让管教自然发生而无须刻意去安排什么即时的惩罚,这位妈妈成功地让女儿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以及它对其他人的影响,并让她学到了一些关于道德规范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她的上脑得到了锻炼。

然后她们商量起要如何归还这些蜡笔给“爆炸头女店员”才最好。

6、如果家长将重点放在惩罚上,然后马上对孩子咆哮,打她屁股,将她关回房间,或者禁止某项孩子很期待的活动,那么她关注的点也会马上发生改变。

她不会注意到自己内心生出的那种做错事的感受,也不会去反思自己在商店里偷拿蜡笔的决定,她的所有注意力全在家长这样惩罚自己,是多么苛刻,多么可怕这件事上。

她甚至会觉得自己像是个受害者,即使是偷拿了蜡笔,却不知怎的,还有点心安理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