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变量与设计(二)
四 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1实验设计
即计划和安排
每一个实验设计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
(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
(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
2评价标准:
宏观评价:
(1)能够恰当地解决所欲解决的问题。
(2)恰当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3)使实验结果有很高的可靠性。
微观评价:
(1)使研究变量的效应最大化。
(2)对额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
(3)是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
(4)充分 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思效度和内部效度。
3主要实验设计 类型
(1)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 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混合设计。
(2)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 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
具体来看:
#从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划分: 被试内设计(实验前后、定时系列、抵消平衡);被试间设计(随机组设计、陪对组设计);混合设计。
被试间: 每个被试一种处理。被试内: 每个被试所有处理。混合设计: 结合起来。
#从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划分,即根据内在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控制程度、能否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能否主动操纵实验变量,可分为: 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非实验(观察、相关): 不能随机 被试取样和分配,不需要 额外变量的控制,自然情境 实验室控制。
准实验: 不能随机 被试取样和分配。一定程度控制额外变量。自然或者非严格控制 实验室。
真实验: 随机 被试取样和分配。严格控制额外变量。严格控制实验室情境。
#注:
1名称。
2模式: 前后测,对照组/控制组,随机。
3统计方法: 参数和非参数,连续和非连续(相关、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非参检验)
4优缺点: 额外变量控制,内外部效度(成熟,历史,选择,测验影响,仪器,交互作用)
(二)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1单组后测
优缺: 可做真实验设计的前奏,但 不能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大多数因素。
2单组前后测
统计方法: 参数检验 成对样本t检验;非参检验 符号秩序检验;符号检验。
优点: 前测可提供被试基线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较单组后测减少了不确定性。
缺点: 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前测对后测影响;仪器、统计回归、检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3固定组比较
统计方法: 参数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检验: 非参检验中的曼——惠特尼U-检验法;非参检验中的中位数检验法;x^2检验。
优点: 基本控制历史因素;控制检验效应与仪器因素的干扰;对成熟因素做到有限控制。
缺点: 选择缺乏控制;不能在随机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以及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常常混。
4事后回溯设计
(1)相关研究设计
统计方法: 连续性数据;皮尔逊积差相关;一个为连续变量,另一个为二分变量;点二列相关 等级变量;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2)准则组设计
参数: 独立样本t检验和z检验;非参: 曼——惠特尼U-检验法和中位数检验法。
二者优点: 自然条件回溯;为提出因果关系的假设提供依据;更少人为干预,是无法进行实验干预条件下的一种替代性设计;更节省人力物力。
缺点: 不能操纵自变量或者随机分配被试。研究中所追溯的原因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多个原因,第三变量)
#事后回溯设计中的统计控制
可能对无关变量采取一定的控制,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