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

书评丨同样是读书,为什么你读不明白

2019-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星宇先生

1785年,英国人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而瓦特也因此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人物。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的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究竟体现在哪里。

先让我们回顾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生产活动,不管是农业、畜牧业还是手工业。人类的能量转换方式都是通过消化食物以获取能量,之后再通过体力劳动将能量转换成为机械能。这种能量转换周期漫长,且效率极低。

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利用化石能源,以前那种低效的能量转换方式被迅速取代,人类社会开始有了大量的剩余财富。之后陆续发起的工业革命,同样是以改善能量转换的方式来大幅提升生产力。

按照现在的生产力发展速度来看,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大量低效、可重复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也就是说,在未来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将是人的心智资源。如果不会提高自己的心智,一味地从事低价值的工作,迟早一天会被机器取代。

一个国家占有的心智资源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强盛;一个公司占有的心智资源越多,这个公司就越强大;我们个人的心智水平越高,工作的可替代性就越低。个人职场的可替代性越低,就表明这个人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越高。

关于不可替代性,许多人都会误认为是掌握技能的数量,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取得一定成就的牛人并没有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多才多艺,他们只是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致。而在这背后,实际上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

也就是说,提高个人的心智资源,最佳方法就是完善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在这个完善过程中,效果最好的还是要数读书。

我们都知道读书的好处,但是一到真的读书时,各种借口纷至沓来。像没时间、走神、不知道读什么等等,这些借口背后暗藏的真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会读书。

麦肯锡公司是最著名的企业咨询公司,每年为数千家公司提供问题解决方案。麦肯锡公司的员工并不是万能的,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如何解决。但是麦肯锡公司同样能够为其他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员工经常读书。

赤羽雄二作为麦肯锡韩国分公司的创始人,经常依靠读书来获取灵感。他在三十岁之前就已经读完近千本书,在工作之后仍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将自己读书的方法总结成为《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一书,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为那些想读书但是不会读书的人提供帮助。

在信息时代,个人想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非常简单。只要会上网,就没有找不到的内容。于是许多人认为通过读书来获取信息的效率很低。今天我们就先从为什么有人说读书无用开始,跟着《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来看看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以及如何用读书来指导实践。

为什么我们会相信“读书无用论”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关于什么思维方式是年轻人应该具备的。其中有条高赞答案是要放弃即时满足,做收益半衰期长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要让自己适应延迟满足。

读书获得的收益见效慢,但是持续时间长。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读完一本书就能立刻获得质的飞跃,而是要在读完书之后仔细揣摩内容。通过读书大量积累知识之后,我们的大脑才能有足够的资料用来联想,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形成自己的见解。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英语考试需要大量的单词和语法知识积累。当目标是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时,最好的办法是背单词以及大量刷题。阅读英文原著与观看原声影视剧的方式去学习英语不是不可以,这是这种方法不适合应对即将进行的考试。

所以我们之所以认为读书没用,原因就在于希望通过见效慢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

另一个造成我们认为读书无用的原因,在于“为了读书而读书”。就像前面提到的,读书的好处我们都知道。但是如果没有搞清楚读书的目的,那还不如不读。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而不是为了炫耀。

也就是说不能有“别人都说读书好,所以我要读书”这种想法,而是应该把“读完这本书,发觉自己思维有哪些缺陷并加以改进。”的想法放在首位。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会形成“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接下来就来看看如何破除这种观点。

如何破除“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的核心观点是“读了这么多书,也没有过好这一生。”造成这种局面发生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正确的读书方法。关于学习方法,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费曼技巧。这个技巧的核心观点是,若想教会别人,先要教会自己。

读书也是同样道理,要想将内容融会贯通,就要学会用来指导实践。掌握这个技巧之后,读书无用论自然消除。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中,赤羽雄二针对如何用知识指导实践专门给出了几个方法。

首先,要学会控制读书时间。许多人会觉得这条方法好生奇怪,别人都是建议我们多读书,为什么赤羽雄二要建议我们控制读书时间呢?这是因为读书时间过多,会占用输出时间。读书并不能只靠读,要学会将自己通过读书所获取到的知识变成成果来输出。

在读完一本书之后,通过工作来实践书本上的知识,让大脑在知识之间产生联想。这样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如果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不能用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那相当于白读。

其次,要学会分享读书成果。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类对于信息的理解取决于自己的经验和偏好。这难免会让我们的观点局限于自己的思维方式,破除这种局限的优选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别人的观点。

不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写书评、读书笔记方式交流,我们都需要整理好自己想要表达的要点。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原来这里我还没有理解”的想法。尤其是在与别人辩论时,我们的观点和论据都是来自于书本,要想驳倒别人,就需要从书中找到合理的逻辑和论据。

长此以往,我们的读书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

最后,要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我们之所以会漫无目的地读书,就是对于自己的成长没有规划。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也就无法预见到成长路上可能遇见的问题,于是就不会提前产生问题意识。所以要想产生问题意识,就要先学会给自己设定一个规划。

赤羽雄二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中,建议我们为自己设立一个五年规划。有了清晰的目标,自然会在头脑中浮现今后应该如何做的假说。依照这个假说,我们可以预见到自己会碰上什么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去坚持阅读,不断地加深见识。之后再通过与别人讨论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且增强自信心,个人的能力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通过赤羽雄二介绍的方法,可以发现破除“读书无用论”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持输出。要想保证高质量的输出,就要先保证高质量的输入。在形成良性循环之后,自然不会相信“读书无用论”的无聊想法。

麦肯锡精英常用的阅读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读书无用论”以及如何破除“读书无用论”,但是真到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又会找到这样那样的借口。比方说前面提到的没有时间读书以及读书的时候容易走神儿等等,赤羽雄二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中针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产生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没有认清读书的目的。就像前面提到的为了读书而读书,告诉自己若想要生存、工作、不断成长,就必须要坚持读书。先从根本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才能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见缝插针的读书。

对于学生和上班族来说,每天的时间安排不一样。所以在安排读书时间的时候,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比方说上班族可以在通勤路上或是午休时间读书,学生族的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安排在没课的时候读书。

总之要将读书视为成长的契机,并根据个人习惯来安排合理的读书时间。

读书容易走神怎么办?首先,最简单的就是关掉手机、电视以及能够影响到读书的外界干扰源。在屏蔽掉干扰信息之后,接下来的方法是边读书边做笔记。《麦肯锡精英阅读法》中提到了几个比较实用的笔记法。

第一个方法是边读书边做标记。在读书的过程中要重点圈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言之有理的内容、表达出色的内容以及体现作家洞察力与智慧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加深对于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复读时方便我们找到阅读重点。

第二个方法是读完之后立刻整理笔记。许多人习惯在读完书之后,对内容仔细揣摩之后再开始动笔记录。赤羽雄二认为这样做会遗漏我们在读完书之后的第一感受,同时不断翻书归纳整理要点会浪费时间。

所以在读完之后,立刻开始在笔记本上整理笔记。第一时间记录下自己对书的感悟,不要拘泥于文法和修辞,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长此以往,我们会更加专注地读书。

最后一个方法是不要重读那些不能理解的内容。这个观点看起来比较荒谬,读书就是为了理解内容,当不理解内容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我们不去重读呢?

这是因为阅读关键在于理解内容主旨而不是重读。就是说,即便有不理解的地方,也不要翻回去重读。比起重读,把握全书的主旨更为重要。在第一次阅读时就理解书中所有内容的态度。这样不仅能够让注意力更集中,还能够提升阅读的准确度。

对于现代人来说,读书是一件低效率获取信息的方式。相比网络,读书的优势在于挖掘自身潜力、培养共情能力以及掌握独立思考能力。那么为什么“读书无用论”在现在仍然有市场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一直是在被动的读书,也就是说读书是因为“别人都说读书好”。只有改变这个观念,将读书从被动变成主动,我们才能在未来不断增加自身的心智资源,从而变得不可替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