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想法散文

有的喜剧百看不厌,有的一看就尴尬,核心差别就这3条

2021-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高子歌

1,出糗、吃瘪、打脸、倒霉、难堪、闹笑话

所有的喜剧核心一定是角色出糗。关键角色一定要出糗、吃瘪、被捉弄,才能让观众笑。最基本的当然是摔倒、卡住、碰头之类。然后就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丢脸出丑的事情,套在角色上。

比如陈佩斯和朱时茂的《主角与配角》,一个核心的笑点就是,朱时茂饰演的主角,被陈佩斯的配角各种捉弄。朱时茂让陈佩斯不要抢戏,他非得用各种手段把戏抢过来,让朱时茂难堪。而整个戏最高光的时刻,就是陈佩斯本以为演了主角,没想到最后演着演着又变成了配角,被朱时茂一枪毙了。

比如赵本山卖拐,范伟全程被骗被忽悠,丑态毕露,把一个老实到有点蠢的厨子给演活了。他出丑了,观众也就笑了。高秀敏一开始不信赵本山能把正常人忽悠瘸了,后来她被打脸。这些都是笑料。全剧高光的“要啥自行车”,就是高秀敏根本没说想要自行车,结果赵本山“诬赖”她,说她想要自行车,让她尴尬、难堪。

过去几千年,人们生活中见不到那么多出丑吃瘪的事。而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被短视频包围,打开短视频,立刻就能看到各种真实的出丑、吃瘪视频,让人发笑。这也意味着,如果再在喜剧中创作摔倒、碰头之类在短视频中见怪不怪的喜剧内容,已经产生不了多少喜剧效果了。

唯有展现短视频中看不到,生活中也不常见的出丑之事,才可能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2,信息差

有的关键信息,观众已经先知道,但角色不知道。这样就能把观众放到一个较高的视角,去俯视角色。

比如赵本山卖拐,观众一上来就知道,要把拐卖给一个正常人。所以从头到尾,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事儿,只有范伟一个人不知道,所以对于他被耍这件事,观众的带入感更强了。

比如赵本山的《心病》,包括观众所有人都知道,范伟根本没得绝症,是赵本山和高秀敏骗他的。只有范伟一个人不知道,真的信了他得了绝症,于是说出一些荒唐的话。

相比于要出糗的人,观众事先知道一个秘密或者关键信息,而要出糗的人不知道。那么观众就会有一个期待,并且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坐看这个人将会怎样出糗。

3,代入感

任何喜剧都需要夸张,夸张很好理解,喜剧往往需要把一个冲突或特点放得很大,才能放大“笑果”。但很多喜剧之所以不好笑,就是夸张以后显得太不真实,让人无法产生代入感。

无论角色和人物再特殊,故事背景再少见,也要给出合理或者貌似合理的解释,否则就无法产生代入感。

哪怕是无厘头的周氏喜剧,周星驰只是在单个点上采用无厘头的手法,但是整个剧情本身是符合逻辑的,能让人产生信念感的。

《功夫》里全程都很夸张,但为了使观众产生代入感,不会感到假而出戏,周星驰进行了严密的逻辑铺垫。比如周星驰叫胖子扔飞镖结果扔到自己身上,经典的笑料——出糗。身受重伤后,周星驰在红绿灯中几个小时就能很快恢复正常。这个情节为“他是万中无一的绝世高手”进行了铺垫,不会使得大结局里怎么打也打不死显得突兀。

差的喜剧,这三点做不好,自然无法让人看得舒服。而高明的喜剧作者,除了做好这三点外,更大的灵性在于寻找一个适合这三点发挥的情景。很多情景天然就具备使角色出糗的条件,比如陈佩斯演的“一个小偷假装警察结果遇到真警察”。这个情景下,小偷能不出糗吗?能不难堪吗?能不吃瘪吗?

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情景,强行让角色出糗,就显得很不合理,从而使观众失去了代入感。

我是喜欢喜剧的高子歌,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