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和贴标签
我们无法脱离分类和贴标签,因为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从孩提时期开始,我们被灌输的思想就是,男孩好动,女孩乖巧,玩具的选择都不一样。随着年岁增长,我们被动接受的现实就是,男生擅长抽象逻辑思维,适合学理科;女生擅长具体形象思维,适合学文科。到了职场打拼的时候,工作和应聘者比例严重失调的紧张形势继续警醒我们,男女差异更大了,秘书护士保姆女士优先,施工建造货运限招男士。
从小到大,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评价。当我们获得别人的赞美、信任、期待时,会变得自信、自尊、自爱,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反之,我们则会产生挫败感。学校里学神,学霸,学渣这样的分类和标签让学生上课时选择是否自动屏蔽老师的信号。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可能性,就要拒绝被分类,被贴上标签。
人的心理认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为。分类和贴标签带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自预见性”。如果是积极的自我暗示能改变人的行为,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反之,则会打压甚至摧毁人的自信和意志。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学校抽选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给老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而是随机抽取的。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人们把这种因教师暗含期待而发生的效应叫“教师期望效应”。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称为“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
"罗森塔尔效应"后来也被心理学家们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即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换句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分类和贴标签,只不过是从相对积极的角度考虑。在学校里,老师鲜少会给全班同学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只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同学的表现,以及家长的配合情况,定下心目中有潜力,有能力的学生名单。为什么不能全班同学都是有潜力,有能力的学生呢?不知道。
难道老师不希望自己带的全部学生都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老师绝对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在各自领域都是佼佼者。但是事实上,在校成绩并不能和今后的工作成就,以及对老师的感恩态度成正比。
总结一下,分类和贴标签是我们无法脱离的现状,但是我们要能够有能力,有勇气,对我们不认可的分类和贴标签说不。我们也要挑战暂时驾驭不了的分类和贴标签,因为积极的期望会促使我们奋进,"我说行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