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时间管理自己易效能®️时间管理叶武滨时间管理手绘思维导图100讲

时间管理,实际上就是管理资源

2019-06-30  本文已影响1人  爱自由的叨叨

今天周末,我们来聊聊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管理吧。

这个话题源于我最近在上的一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在线课程。课程的学员多是有家有口的妈妈们,希望寻找自己的终身事业或者在目前的事业上更进一步。

在这个天南海北的学员群中,发现很多学友都有着时间管理方面的困惑,所以我就在课程之外开展了一个"UAF",也就是利用自己擅长的技能,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免费的服务,进而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能力的项目。

也许听到这里,很多小伙伴会好奇说,你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做这些事情的?比如我目前同时在开展的小目标有健身、写公号文章、准备中级会计师考试以及“时间管理”的UAF等。另外,我还是一个21个月女娃的妈妈,而且娃爹还跟我们异地中。

虽然事情很多,但是同时管理好这么多小目标的核心,就是管理好身边的各项资源,这包括我们的时间、精力、目标和可合作的伙伴等。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每周七天,一年365天。这一点是很公平的。

但是,怎么用好每一天的24个小时,却是不一样的,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

那么产生显著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我觉得主要是包括我们的精力如何,目标的重要性排序以及对合作伙伴的安排和管理等。

管理好精力,才能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

每个人的时间有限,但是精力差异就比较大了。

根据吉姆·洛尔托尼·斯瓦茨的畅销书《精力管理》给出的精力的定义为: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四个方面。

从这本书中我收获最大的一点是:精力管理,意味着你要有足够的体能和全情投入地去做事情,往往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来说说体能吧。

体能是我们长时间高效工作的坚实基础。体能好的人,可能在一天中的各个时间段,都能精神饱满地完成各项任务,而不会感到特别疲劳。

那怎么提高体能呢?答案当然是有效的锻炼。

最近在老同学们聚会时也发现,大家在高强度的工作中都是利用持续的锻炼来保持体能和高效工作的。其中,一位同学是投行的法律顾问,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四个项目,调侃说他们是“8,10,7”,这比“996”的强度还要大,有时候甚至需要通宵熬夜。

那么,他是靠什么撑过来的呢?答案是,每天坚持完成102个俯卧撑。跟着KEEP运动,耗时短,但效果显著。另外,就是每个项目结束之后都有几天休息调整的过程。

我个人的经验也是利用锻炼来保持充沛的体力,即使晚上需要给娃喂一两次的夜奶,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依然很好。也是尝到了规律锻炼的好处,所以我每周都在坚持运动,一周五天,每次20-25分钟。这个经验也被我常常推荐给身边的妈妈们,一定要用持续的锻炼来保持体能,这有助于提高生活方方面面的效率。

第二点就是全情的投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全情的投入,我的理解是“专注”。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时,效率是十分令人满意的。

有的人,一天可能会完成好几件重要的工作;而有的人,可能一项工作拖拖拉拉直到最后一刻才完成,那么效率显著差异除了能力之外,则是专注度在起作用。

要想有效地提升专注度,则需要在一天的工作、生活开始之前,给自己定一个轻重缓急的事项清单,明确总任务量,并细分各类目标,把工作和学习切分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小目标。

这里,我十分推荐“番茄工作法”,也就是说每次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持续时间为25分钟,争取在这25分钟内不被其他额外事项打扰,只专注于当下的小目标。每天可以把工作和学习任务细分到若干个番茄钟里去,并在每个番茄钟之间设置5-10分钟的休息时间。

这个方法在我之前准备雅思考试的时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让我在短短2-3个月内实现了全面复习的任务,达到了理想的成绩。

目标有侧重,更容易实现全面计划

时间管理的第二大重点就是对目标的管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工作、生活以及学习中各项事务的目标进行明确,然后根据优先级进行排序,再设定可行的计划,方能实现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有效运行,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目标收益的最大化。

之前有听得到的CEO脱不花分享她的时间管理经验,她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明确了各个目标,然后合理利用时间,实现了创业和家庭两不误。

而我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每个阶段我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小目标,然后根据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进度,去调整和排序,最重要的目标当然会花大量的精力去实现。

了解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在2016-2018年有将近两年的时间是处于休假的状态的。为了陪伴我家先生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我暂停了工作去荷兰陪读了两年。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实际上就是我在我的事业和家庭两个方面,做了一个目标的优先级排序,我把我先生的事业以及我的家庭放在了我的事业之前。

这样的目标安排和选择,虽然有时候会觉得错失最好的事业发展时间去陪读,好像有些不划算,但是目前从结果来看,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这也是有些全职的妈妈们会遇到的问题,有时候想全心地陪伴孩子成长,又不甘心做全职主妇。其实,我们可以动态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并且在做全职妈妈地过程中不断地积蓄力量,为将来重回职场做好准备工作,这样也是很好的选择。事业是可以暂时调整的,而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从这个方面来想的话,也许很多纠结都不存在了。

再或者说,可以选择一份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满足家庭和事业两方面的需求,也是不错的。比如,我有个拥有北大博士学位的大学同学,现在是职业的家庭美食厨房销售顾问,但他当初学的可是生态学,博士学位是景观规划类的。后来我问她为啥会做这样的职业选择,她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陪伴女儿。

在目标管理这个层面,我们有时候可能不用太在意当下的结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各个大目标,做好自己的权重选择,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管理好团队成员,事半功倍

说到团队成员,这可是我们最最重要的资源了。如果能合理利用,加以管理和调度,是会产生极大的效益的。

以家庭为单位来看的话,团队成员包括夫妻双方,孩子和协助抚养人等。以我们家为例,我、我先生、娃和娃奶奶,实际上就是一个正在为了家庭持续发展的大目标而努力的团队,每个人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那份贡献。

首先,我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某种程度上是有限的,要想完成一个个的目标,就必须要学会借助团队的力量。

其次,最好的团队成员,就是我们的另外一半。如果把这个尚未挖掘的潜力股给调动起来,我想大部分妈妈的家务劳动以及带娃时间都可以大大减少。

以我们家易先生为例,在结婚之前,我们就明确了家务是要分工合作的,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比如洗碗、倒垃圾这些我不愿意干的事情都是易先生的活。

生娃的时候,那更是展现娃爹的潜力的时候了。回想我们俩人成功地把娃带到了八个月大,这里面没有持续的第三方帮助,全靠我们俩,最关键的就是易先生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比如给娃手洗衣服、准备早餐、定期清洁房间以及空闲时间陪娃玩等。

这样的安排,才是一个团队分工合作的状态。娃爹也能体会到日常生活事务中的繁琐与细碎,能够体谅妻子的不易,更有利于化解家庭矛盾,避免不必要的争吵。

再则,就是管理孩子了。

以我家Sisi小朋友为例,一个从小魔鬼进化到天使宝宝的21个月女娃。想当初Sisi小朋友两三个月大的时候,恨不得十一二点还在闹腾,到六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八点准时入睡,这也离不开对娃睡眠的管理。这样,我每天晚上都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安排自由学习、读书和写作,才能兼职运营一个公众号,且有时间复习考试。

睡眠管理只是管理娃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他的则还有提升娃的配合能力和物品收纳能力等等。

虽然Sisi小朋友还小,但是已经可以作为一个小帮手了。最大的体会就是,她可以听懂我们全部的语言和指令,能够给予较好的配合,不至于为了离开洗澡间或者去洗澡之类的事情耗费太多时间。这是源于最开始养娃的时候,我们就会告诉她每一项在进行的事情是干嘛,目的是干啥,调动了她的配合性,以至于Sisi小朋友现在会用“配合”这个词来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物品收纳能力方面,我们家的玩具一般都是在固定的区域使用,只有个别玩具可以带离玩具区,这样每天不用花很多精力收拾房间和玩具。

最后,就是有娃家庭不可以缺少的协助抚养人,以娃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为主,个别家庭可能会用育儿嫂或者保姆来代替。

以我们家为例,娃的奶奶真的是一个很棒的帮手。因为她的帮忙,我可以重返职场,而且每天不用花很多精力安排家务和饮食,因为这些都被娃奶奶承包了。最重要的是,娃奶奶也精力充沛,乐此不疲,把Sisi宝当成了她最好的玩伴,俩人白天可以很好地相处,共同学习,也是十分有趣。

我觉得,我也是十分幸运,易先生的妈妈是一个十分通情达理且爱心十足的妈妈和奶奶。针对养娃的问题,我们可以坦诚布公地交流,娃的奶奶甚至在娃的语言启蒙和数字启蒙中都承担了重要角色。这样在育儿的过程中我就省了很多心力,可以有更多精力完成其他事情。

这里面的关键,还是在于沟通和态度。我们的父母,帮我们带孩子,实际上本不是应该的,这不是他们的义务,纯属于对我们家庭和事业的支持。我们要学会感恩,并把这份感恩之情记在心上,且表达于日常的生活中。这样,他们也能感受到我们的态度和不易,这样家庭关系反而很好相处。

如果是育儿嫂或者保姆来帮忙带孩子,也是要以他们是否喜欢孩子来作为选择的依据,并且在过程中做到良好的沟通,把他们当成团队的一份子,要重视起来,并合理地表达她们对我们家庭的支持的感谢之情。

一下子说了好多,大部分来自我的日常工作生活的总结以及相关方法的实践。如果有小伙伴对于相关的细节或者具体问题有兴趣,欢迎后台留言或者私聊啦!

END

上一篇: 攒钱买房还是潇洒租房?你可能忽略了通胀效应

参考: 自律这件小事

法律声明:本公众订阅号(叨叨的财富管理笔记)所载内容仅供潜在的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体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哦,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叨叨的财富管理笔记

走过路过的小伙伴,记得点个在看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